[发明专利]单自由度并联四杆机械手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72428.6 | 申请日: | 2009-07-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6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 发明(设计)人: | 陈东良;许俊伟;李天成;杨万辉;卿智忠;郭军礼;宫含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5J15/02 | 分类号: | B25J15/02;B25J15/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由度 并联 机械手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用于抓持的机械手装置。
(二)背景技术
目前,在机器人领域,大多数机械手均是针对具体对象,采用经典的钳子结构的机械手。钳子式机械手手爪抓取范围小,对不同形状对象的适应能力差。且对于具有不规则曲面的对象抓取能力更差。而且传统的机械手常常不具备自锁能力,抓取大质量大目标物体不够稳定,且不能通过机械手本身定位,对机器人本体定位精度要求较高,这样就增加了本体机器人的控制难度。
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数据库、美国专利数据库等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机械手的论文或报道有很多,但是多数是建立在原有机械手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说明。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偶实现对不同形状、体积、质量的对象的抓取的单自由度并联四杆机械手。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由导杆摇杆抓持机构、摇杆弹簧抓持机构、导杆机构、驱动装置和机架五部分构成,导杆摇杆抓持机构包括前爪19、后爪14,摇杆弹簧抓持机构包括左侧爪16和右侧爪17,导杆机构包括导杆18和上支架6、下支架12,驱动装置包括丝杠8、电机10。前爪19与上支架6之间由前爪连杆1连接,各连接点均采用铰接。前爪19与导杆18间的连接亦采用铰接,后爪14与下支架12由后爪连杆15连接,各连接点均采用铰接,后爪14与导杆18间采用铰接,左侧爪16与右侧爪17的中部由拉簧34连接,钢绳33的中部与导杆18固定连接,钢绳33穿过支线杆30后其两个端点分别与左侧爪16与右侧爪17的中部固定连接。左侧爪16与右侧爪17的末端与长转轴2铰接在一起,长转轴2通过轴固定杆3、固定角铁4与上支架6固定连接在一起。上支架6与下支架12间通过中固定杆7和后固定杆11固定连接。丝杠螺母8与电机10由电机支座9固定连接在上支架6和下支架12之间。导杆18与上支架6和下支架12间有一定的间隙,可保证导杆沿轴向自由移动。
电机10带动丝杆8转动,经丝杠螺母机构把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导杆18的直线运动,从而驱使前爪19、后爪14、左侧爪16、右侧爪17运动,实现抓取动作。改变电机的转向实现机械手爪的开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四爪抓取、抓取力量大,丝杠驱动能够自锁,抓取可靠;
(2)单驱动,控制简单;
(3)采用四杆机构和丝杠机构,降低对电机转矩要求;
(4)能够抓取方块、圆球、圆柱、三棱柱以及多种不规则形状物体;
(5)抓取物体尺寸范围大。
(四)附图说明
图1是单自由度并联四杆机械手主视图。
图2是单自由度并联四杆机械手俯视图。
图3是单自由度并联四杆机械手右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阐述本机械手的具体实施方法:
单自由度并联四杆机械手总体结构如图1、图2、图3所示,电机10与丝杠8通过螺栓13相连。电机10顺时针旋转时,丝杠螺母机构将电机10的旋转运动转化成传动螺母27直线向左运动。从而推动导杆18向左做直线运动。由四杆运动原理,如图1所示,导杆18的向左运动使前爪19和后爪14张开,前后爪最大张幅为400mm。同时,导杆18的运动拉动了钢绳33,左侧爪16和右侧爪17在钢绳33的拉动下向外张开,最大张幅为255mm。反之,当电机10逆时针旋转时,导杆18向右运动,从而带动前爪19和后爪14闭合,前后爪提供主要的抓持力。导杆18向右运动,放松了钢绳33,左侧爪16和右侧爪17在拉簧34作用力下闭合,两侧爪起到辅助抓持的作用,使机械手在工作抓持时更加稳定。前爪19、后爪14、左侧爪16、右侧爪17上的爪片32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可增加抓持力,且增大手爪和被抓对象的接触面积,保证抓持动作更加稳定。其中电机10的尾部装有编码器,从而可以精确控制机械手爪的位置,使机械手工作更加高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24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