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长效高产作物肥料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71745.6 | 申请日: | 200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9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李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财 |
主分类号: | C05G3/08 | 分类号: | C05G3/08;C05C9/00;C05B7/00;C05D1/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哈科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 娅 |
地址: | 156100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长效 高产 作物 肥料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效高产作物肥料。
(二)背景技术
1、单质元素、二元素肥料养份不全、不能单独施用。如尿素、磷酸二铵,虽然是优质肥 料,但养分不全面,在生产中,不能单独施用。
2、复合肥料,养分含量主要集中在30~45%之间,养分含量低,虽养分全面,但速效性 强,肥效短,单独施用,后期脱肥严重,导致作物明显减产。
3、市场上肥料品种有百种以上,但没有真正可单独施用的作物专用肥,农民买肥时,不 知道买什么肥好,普遍报有试肥的心态,今年买的肥不好,明年就换,明年买的肥不好下年 再换,这样年复一年,盲目选肥、盲目施肥特别突出。
4、人工掺拌肥料是目前农业生产普遍存在问题。农民为了达到一个作物高产,往往要买 两种或三种以上的肥料。在播种前,要组织大量人力进行播前拌肥。人工拌肥很难混拌均匀, 尤其种地大户。由于混拌不均,导致氮磷钾比例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浪费大,农民钱没 少花、工没少费,最后产量低。
5、玉米、水稻追肥是广大农民难以逾越的艰苦劳动。一般玉米在拔节期追一次肥,水稻 要追返青肥、分孽肥、穗肥等三次追肥。玉米如遇雨天,不可避免的要推迟追肥;如遇连雨 天,玉米将错过追肥期。水稻如果追肥不当,会引发稻瘟病、贪青晚熟、倒伏减产。为了不 误玉米追肥,广大农民要顶着七月的烈日,在火热的地面上进行追肥,要付出很多的辛苦, 为了完成水稻追肥,广大农民要在泥水中,光着脚、背着肥袋进行三遍追肥,付出的辛苦劳 动更大。广大农民热切期盼玉米和水稻免追肥料。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目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农民选肥难、播种前花费大 量人工拌肥问题,提高肥效,最终提高作物产量的长效高产作物肥料。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的成分包括氮、磷、钾,氮包括大颗粒缓释尿素、小颗 粒速效尿素,磷包括磷酸二铵、磷酸一铵,钾包括进口氯化钾、进口硫酸钾。
本发明还有这样一些技术特征:
1、所述的成分还包括硼肥、钼肥、锌肥和硅肥;
2、所述的成分配比为:大颗粒缓释尿素100~350公斤、小颗粒速效尿素70~350公斤、 磷酸一铵160~300公斤、磷酸二铵70~300公斤、氯化钾70~200公斤、硫酸钾100~200公斤、 硼肥1~5公斤、锌肥10~25公斤、钼肥1~5公斤和硅肥10~20公斤;
3、所述的大颗粒缓释尿素直径为2-4mm,小颗粒速效尿素直径为1-2mm;
4、所述的进口氯化钾、进口硫酸钾的有效含量为50-60%,利用率≥60%。
本发明主要解决目前肥料养分不全、含量低,氮磷钾比例不尽合理,不能单独施用或单 独施用脱肥难题,能够达到提高肥效,最终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同时解决了目前生产中普 遍存在的农民选肥难问题、播种前花费大量人工拌肥问题,能够达到种玉米、水稻免追肥, 从而解除广大农民更多的辛苦劳动,让广大农民轻松搞生产,解放大量劳动力,让广大农民 有更多的时间搞第二、第三产业;实现不同作物均有不同的名符其实的真正的专用肥(即一 个作物只需单独施用一种肥料就可满足该作物全生育期的养分要求)。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
1、专用性强:一个作物只施用相对应的作物专用肥,即大豆只施用大豆专用肥、玉米 只施用玉米专用肥、水稻只施用水稻专用肥、小麦只施用小麦专用肥,不能互相替代施用。 而现有市面上的其它肥料,无法做到这一点。重点解决农民盲目购肥和盲目施肥问题,农民 要种哪种作物就去买哪种作物专用肥。填补了我国真正作物专用肥的空白。
2、不用掺拌任何肥料,直接施用,省事省力:种玉米、水稻只需施用一次底肥,以后 不再追肥。可解除了广大农民种玉米、种水稻追肥的艰辛劳动,也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去开发 其它产业;解决了种玉米因雨天延迟追肥和连雨天追不上肥的生产难题;解决了种水稻因追 肥不当引发的稻瘟病、贪青晚熟、倒伏减产等生产难题。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财,未经李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17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