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食性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70391.3 | 申请日: | 200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1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韩永生;刘秉镰;刘彦平;赵丽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5/08 | 分类号: | C08L5/08;C08L3/06;C08L3/10;C08L3/04;C08K5/053;C08K5/09;C08J5/18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晓红 |
地址: | 300222天津市河***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性 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膜,尤其是一种可食性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壳聚糖是一种新型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其来源丰富、制备简单、使用 方便、安全无毒,具有良好的抑菌性和成膜性。淀粉具有来源广泛、廉价、 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等特点,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在可 降解膜和可食膜方面的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无论是壳聚糖单一膜还是 淀粉单一膜,其性能都存在不足之处,如力学强度不高,韧性差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阻氧性、阻油性、 热水速溶性,并能够达到一定的力学强度,可以作为食品塑料包装袋的内 层或方便速食食品的内包装的可食性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食性复合 膜,由以下组分和体积比份数组成:
质量百分比浓度1.5%~3%壳聚糖水溶液 50~80份
质量百分比浓度2%~4%改性淀粉糊水溶液 20~50份
增塑剂 占壳聚糖溶液和改性淀粉糊溶液体积和的0.6%~1%
脂肪类助剂 占壳聚糖溶液和改性淀粉糊溶液质量和的0.05%~2%。
所述改性淀粉为交联羟丙基淀粉、酯化淀粉、氧化淀粉中的一种。
所述增塑剂为甘油、山梨醇和乙二醇中的一种。
所述脂肪类助剂为硬脂酸、软脂酸、食用蜡或硬脂酸和软脂酸的混合 物中的一种。
所述硬脂酸和软脂酸的混合物是按质量比1∶1混合。
所述壳聚糖水溶液为质量百分比浓度2%的壳聚糖蒸馏水溶液;改性淀 粉糊水溶液为质量百分比浓度3%的改性淀粉糊蒸馏水溶液。
上述的可食性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水溶性壳聚糖,加入蒸馏水配成质量百分比浓度1.5%~3% 的壳聚糖溶液,并在70~80℃恒温水浴条件下搅拌15~45分钟,使壳聚糖 完全溶解,备用;
(2)称取改性淀粉,加入蒸馏水配成质量百分比浓度2%~4%改性淀粉 糊水溶液,并在85~95℃恒温水浴条件下溶胀并搅拌15~45分钟,配制成 改性淀粉糊溶液,保温备用;
(3)将上述壳聚糖溶液与改性淀粉糊溶液按体积份数(50~80)∶(20~ 50)比例共混,在70℃恒温水浴中搅拌40~60分钟,得到共混溶液;
(4)按共混溶液体积的0.6%~1%加入增塑剂,按共混溶液质量的 0.05%~2%加入脂肪类助剂,在85℃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20~40分钟,备用;
(5)将步骤(4)中得到的共混液过滤、减压脱泡,再静置8~15小时, 充分脱泡,最后将脱完泡的共混液浇注在模具中,自然干燥成膜,最后揭 膜得到可食性复合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以壳聚糖和改性淀粉为主要成膜物质,采用物 理共混的方法,通过流延方式自然干燥成膜。该膜具有良好的阻氧性、阻 油性、热水速溶性,并能够达到一定的力学强度,可以作为食品塑料包装袋 的内层或方便速食食品的内包装,是一种方便、卫生、环保的包装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可食性复合膜,由以下组分和体积比份数组成:
质量百分比浓度1.5%~3%壳聚糖水溶液 50~80份
质量百分比浓度2%~4%改性淀粉糊水溶液 20~50份
增塑剂 占壳聚糖溶液和改性淀粉糊溶液体积和的0.6%~1%
脂肪类助剂 占壳聚糖溶液和改性淀粉糊溶液质量和的0.05%~2%。
所述改性淀粉为交联羟丙基淀粉、酯化淀粉、氧化淀粉中的一种。
所述增塑剂为甘油、山梨醇和乙二醇中的一种。
所述脂肪类助剂为硬脂酸、软脂酸、食用蜡或硬脂酸和软脂酸的混合 物中的一种。
所述硬脂酸和软脂酸的混合物是按质量比1∶1混合。
所述壳聚糖水溶液为质量百分比浓度2%的壳聚糖蒸馏水溶液;改性淀 粉糊水溶液为质量百分比浓度3%的改性淀粉糊蒸馏水溶液。
上述的可食性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03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从LIDAR数据识别植物属性
- 下一篇:自动采集磁共振图像数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