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频脉动半波非接触人体静电消除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70070.3 | 申请日: | 2009-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8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 发明(设计)人: | 朱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贺明 |
| 主分类号: | A61N1/14 | 分类号: | A61N1/1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251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脉动 半波非 接触 人体 静电 消除 | ||
涉及一种用无源、有源的开关控制方式,不限压主动、自动控制中和静电频率, 随身携带主、被动控制或是从动安装在相对往返运动、旋转运动的物体上被动工作 的方法,形成控频脉动半波充放电的模式,产生由静态到动态逐渐衰减变化电流的 态势,达到在一定距离内,非接触、不接地消除人体高压静电荷的装置。
磨擦产生的静电对物体表面积垒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火花放电。对人体和各种电 子元件产生危害。通常人们防止静电的基本方法是尽快地把产生的静电导入大地。 避免越积越多。如油罐车靠一条托地的铁链,飞机轮胎上有搭地线或使用导电橡胶 轮胎,在着陆时将静电导入地下。人的手要保持湿润或带接地环释放静电。
利用多只金属尖型物感应收集静电,单位面积小有利击穿空气介质放电,如避 雷针收集静电直接将其引入地下。总之,积存静电荷的物体是导体用接地的方法非 常有效。然而在不能够接地时,即失去了清除静电的能力,对电子元件和人体造成 危害。而在各种绝缘体上工作、生活人体上的静电,没有办法将它们接地,更困难 的是绝缘体上静电的清除与预防。能够接地时还要降压限流否则使人体受到电击。
原有技术如静电宝,用其接触大件导体或地即可限流放电,缺点在于不知道那 时发生静电,达到危害人体的程度。为了避免电击时刻去找接地点,频繁使用的不 便,忘记使用时受到电击。没有大件导体又不能够接地时就失去了作用。
还有一种用电晕消除静电的方法,缺点是需要外加能源形成很高的电压才可。 不安全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使用麻烦不知道何时产生静电,不好控制开、关机的时 间,早开机浪费能源,晚开机达不到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几种用无源、有源的开关控制方式,不限压主动、自动控 制中和静电频率,随身携带主、被动控制或是从动安装在相对往返运动、旋转运动 的物体上被动工作的方法,形成控频脉动半波充放电的模式,产生由静态到动态逐 渐衰减变化电流的态势,达到在一定距离内,非接触、不接地消除人体高压静电荷 的装置。
它们是由二极管D、电容器C、开关K、单向可控硅D2Q、双向可控硅SHQ等电子 元件组成的,简称:DCK-1、DCK-2、DCK-D2Q和DCK-SHQ型。
(说明:无论那种型号只要相同编号,它们的特征与效果都相同,请参考相应介绍。) {甲}DCK-D2Q和DCK-SHQ: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无源、有源的开关控制方式,不限压主 动、自动控制中和静电频率,随身携带主、被动控制或是从动安装在相对往返运动、 旋转运动的物体上被动工作的方法,形成控频脉动半波充放电的模式,产生由静态 到动态逐渐衰减变化电流的态势,达到在一定距离内,非接触、不接地消除人体高 压静电荷的装置。
在人体静电源电场力作用下,用非接触相邻或接触感应的方法,将静电感应到本 装置内产生电路自动控制需要的静电压,用限压自动控制中和与不限压主动、自动 控制中和感应静电荷的技术手段,使正、负静电荷相中和而清除。同时产生由静态 到动态逐渐衰减变化电流的态势,维持人体与各个电子元件相互之间动态的静电降 压限流收集,从而使人体高压静电荷产生由大到小、由高到低的变化。收到清除人 体高压静电荷的效果。
技术方案的结构特征与理论分析:现技术利用多只金属尖型物感应收集静电,单 位面积小有利击穿空气介质放电,本发明用导体静电收集端感应收集静电,用非接 触相邻或接触感应收集的方法,因为这是收集静电时人们普遍存在的认识,是不约 而同的技术手段。经过实验后发现在人体静电高压在远不能击穿这一距离的绝缘空 气时,也能消除人体产生静电的现象。总结分析后改进了设计,克服了在无源、非 接触、不接地消除人体静电这一领域上述的偏见。提出带有静电高压的静电高压源 带电体与本装置内的若干面积的导体静电感应电极相对应,两者之间有一定距离的 空气等绝缘物质作为绝缘体,形成一个感应降压限流放电电容器的概念。
根据静电感应原理,人体产生静电高压电场力静电高压源带电体时,在感应降压 限流放电电容器的另一端,即若干面积的导体静电感应电极上和感应降压限流收集 静电充放电电容器的下端,产生等量相反的感应静电荷。这一过程同时由导体静电 收集端将击穿空气等介质的人体静电荷,感应收集到感应降压限流收集静电充放电 电容器的上端,在其下端感应出等量的反向静电荷,共同形成感应电压为C2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贺明,未经朱贺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00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