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下危险检测及救援的管道节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9876.0 | 申请日: | 200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3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克林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E21F1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危险 检测 救援 管道 节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井下排险救援系统,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排风、氧气输送、水输送、流体食物输送、摄像及具备自救功能的管道节点装置。
技术背景
在矿井作业过程中,井下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如瓦斯、有毒气体、水灌、塌方等。诸如此类的不安全因素如引发灾难将造成井下作业人员的致命伤害,并造成营救困难、地面人员无法得知井下情况、地面人员无法为受困人员提供必要救助、被困人员无法进行自救等情况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上述问题,并为此提供一种井下排险救援系统。该系统具有灾难前及时通报,灾难后方便地面人员了解井下情况及井下人员位置情况,并为井下被困人员提供生存必须品,被困人员还可自救。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井下危险检测及救援的管道节点装置(简称节点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管道接口、管道开启阀、线缆槽、井下状态感应器、人体感应器、定位装置、控制器,其中所述的管道接口位于节点装置外围,管道接口通过节点装置内预留的通道贯通于节点装置,所述的节点预留管道上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上附有所述的管道开启阀,所述节点内设有线缆槽,所述节点外设有井下状态感应器、人体感应器、定位装置,所述的控制器连接管道开启阀、线缆槽、井下状态感应器、人体感应器、定位装置。
所述的管道接口包括丝扣、法兰、卡套式连接。
所述的管道接口设有多组,可分别连接包括供水管道接口、供气管道接口、线缆管道接口或井下常用管道及特设管道。
所述的线缆槽分别在节点装置内及节点装置外围设有接入孔,可分别接入节点内所述的控制器及节点外的辅助设备。
所述的辅助设备包括电脑、PDA、通讯器才、气泵、水泵及常用电器设备。
所述的井下状态感应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危险气体含量探测器、水位检测器、粉尘探测仪的任意组合。
所述的人体感应器包括电场人体感应器、热释电人体感应器、红外人体感应器。
所述的定位装置包括射频、Wi-Fi、ZigBee、蓝牙和超宽带定位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井下排险救援系统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所述井下状态感应器能实时监测井下环境情况。
(2)在井下发生灾难时,通过节点装置结合开启阀为指定地点输送氧气、水、食物并为其排风,从而增加受困人员生存几率。
(3)在部分管道被毁的情况下救援人员可重新寻找未被损坏的节点装置,并通过接入孔接入系统,使得救援系统不至于整体瘫痪。
(4)定位装置使得井下人员可以被定位,从而方便制定营救计划。
附图说明
附图本发明的节点装置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构思是使得井下供水管道、供气管道、线缆管道或井下常用管道及特设管道接入受控制的一种管道节点装置,及通过井下状态感应器实施监测井下安全状况,并使得管道可同时传输不同的救援物质,结合开启阀使得救援物资可到达指定位置,通过定位装置使得井下人员可以被定位便于指定营救计划,通过管道节点的方式使得整条管道可在多处施救或采集信号,井下人员还可通过节点装置上的辅助设备与外部取得联系。
参照附图,一种井下危险检测及救援的管道节点装置(简称节点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管道接口1、管道开启阀3、线缆槽5、井下状态感应器2、人体感应器8、定位装置9、控制器4,其中所述的管道接口1位于节点装置外围,管道接口1通过节点装置内预留的通道贯通于节点装置,所述的节点预留管道上设有开孔10,所述开孔10上附有所述的管道开启阀3,所述节点内设有线缆槽5,所述节点外设有井下状态感应器2、人体感应器8、定位装置9,所述的控制器4连接管道开启阀3、线缆槽5、井下状态感应器2、人体感应器8、定位装置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克林,未经徐克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98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边齿保径扩孔器
- 下一篇:血管缩口器及可控释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