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αs1-酪蛋白和κ-酪蛋白特异性抗体及试剂盒和试纸条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8653.2 | 申请日: | 200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1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庞广昌;张涛;赵越;艾丽萍;方素云;胡娲;李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商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6/18 | 分类号: | C07K16/18;C07K1/30;G01N33/577;G01N33/543;G01N33/55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肖莉丽 |
地址: | 300134***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ub s1 蛋白 特异性 抗体 试剂盒 试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乳品蛋白含量测定一级掺杂使假与否鉴别的αs1-酪蛋白和κ-酪蛋白特异性抗体(IgG)及试剂盒和试纸条。
背景技术
目前,原料乳掺假的检测方法局限于传统的物理化学反应及仪器化模式,虽然已有像Foss120这样的先进仪器可以快速检验出原料乳掺假,但是这些仪器一般价格昂贵,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不适于中小企业的应用,更不适用于现场检测,满足不了当前乳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其测定蛋白含量是依靠含氮量的测定,这也为掺杂使假埋下了隐患。
国外对牛乳酪蛋白检测技术的研究起步比较早,D.M.Barbano等人(1987年)用红外线测乳仪检测牛乳中酪蛋白含量,该法检测时将待测样品分成两份,一份用红外测乳仪测出牛乳中总蛋白含量,另一份用磷酸调pH到4.6,沉淀后过滤,将滤液用红外测乳仪测出乳清蛋白含量,二者之差即为酪蛋白含量。H Elbertzhagen将免疫交叉电泳技术与银染色技术结合起来,用抗牛乳酪蛋白的兔血清来检测羊乳制品中掺杂的牛乳。J Belloque等人用P-NMR技术测定牛奶中酪蛋白含量。他们测定了原料奶、巴氏消毒奶以及超高温灭菌奶中的酪蛋白含量分别为25.6±1.4、26.4±1.8、25.5±1.6g/l,与散装液体奶中平均酪蛋白含量25.8±1.6g/l无明显差异,因此这种方法可用来测定原料奶、巴氏消毒奶、奶粉以及超高温灭菌奶中的酪蛋白含量。
现有的测定技术都是用凯氏定蛋法或者考马斯亮兰染色法来测定乳中的蛋白含量,前者凡是含氮化合物都可以冒充乳蛋白,后者则可以用其他杂蛋白或者劣质蛋白来冒充如蛋白。而乳蛋白,特别是酪蛋白是一种只有奈里才有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而且全营养的优质蛋白,所以通过本发明的技术,通过老蛋白含量来评价原料奶的蛋白含量是否合格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掺杂使假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对原料乳品酪蛋白含量是否达标实现实地快速特异性检测,分辨率高,检测时间短的αs1-酪蛋白和κ-酪蛋白特异性抗体及试剂盒和试纸条。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兔抗αs1-酪蛋白和κ-酪蛋白特异性抗体,其特征在于,该αs1-酪蛋白和κ-酪蛋白特异性抗体通过下述方法制备:
(1)动物的饲养与处理:新西兰大白兔,预养一周后,观察无异样,采集兔耳中央动脉血样2~3ml,将收集的血样分离血清,作为抗血清检测时的阴性对照血清;
(2)初次免疫:兔子在免疫前进行编号;取αs1-酪蛋白标准样品用生理盐水溶解,配成浓度为2mg/ml的αs1-酪蛋白溶液,取κ-酪蛋白标准样品用生理盐水溶解,配成浓度为2mg/ml的κ-酪蛋白溶液;将得到的αs1-酪蛋白溶液与完全福氏佐剂按照体积比为1:1的比例混合得到αs1-酪蛋白溶液;将得到的κ-酪蛋白溶液与完全福氏佐剂按照体积比为1:1的比例混合得到κ-酪蛋白混合溶液,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取αs1-酪蛋白溶液和κ-酪蛋白溶液相对反复抽送直至两种酪蛋白混合溶液完全乳化得到免疫注射液,对编号的新西兰大白兔进行腹部皮下5点免疫注射,每点0.2ml;
(3)加强免疫:对编号的新西兰大白兔初次免疫21天后,进行第一次加强免疫,第一次加强免疫的方法为:分别用步骤2中制备的浓度为2mg/ml的αs1-酪蛋白溶液和浓度为2mg/ml的κ-酪蛋白溶液采用耳缘静脉注射免疫,免疫剂量分别为1ml/只;以后每隔7天加强免疫1次,免疫剂量与免疫方法与第一次加强免疫相同,共进行4次加强免疫;在每次加强免疫后的7~10天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测定抗血清的效价。
(4)当用ELISA法测定抗血清的效价达到1:2700以上时分别经心脏采血收集αs1-酪蛋白和κ-酪蛋白的多克隆抗血清;
(5)用硫酸氨沉淀法对αs1-酪蛋白和κ-酪蛋白多克隆抗血清进行分离纯化,得到αs1-酪蛋白和κ-酪蛋白特异性抗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商业大学,未经天津商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86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