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TEL/AML1阳性儿童ALL预后的方法及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7783.4 | 申请日: | 200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8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竺晓凡;陈玉梅;邹尧;郭晔;陈晓娟;张丽;范宝丽;胡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48 | 分类号: | G01N33/48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王晓红 |
地址: | 30002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蛋白质 技术 分析 tel aml1 阳性 儿童 all 预后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TEL/AML1阳性儿童ALL预后的方法及用途。
背景技术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直接以生命功能的执行者蛋白质为切入点,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组成与调控的活动规律,该技术为解码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药物靶位以及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等展现了良好的前景。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比较蛋白质组学中常用的双向凝胶电泳、图像分析、生物质谱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研究技术。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75-85%,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各种治疗措施的不断进步,包括联合化疗的应用、支持治疗手段的改善以及庇护白血病的预防性治疗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80%左右。目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很多,如性别、人种、基因多态性、年龄、发病时白细胞数、早期治疗反应、微小残留病以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等,而TEL/AML1是由12p13的TEL(ETV6)和21q22的AML1(RUNX1)基因融合而成,其在B系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发生率约20-25%,发病年龄多在2~4岁左右,总体评价临床预后较佳,但仍有部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早期复发,影响其总体生存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流式细胞术及PCR等方法仍无法细致分型,从而早期诊断,减少治疗毒性,提高疗效;是增加整个群体的治疗强度,还是寻求新的个体化治疗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成为我们新的问题和有待解决的不足。
发明内容
TEL/AML1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临床特征及预后上存在异质性,为了解决在治疗此亚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中,无法合理有效的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治疗相关毒性的不足,本发明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首先构建了TEL/AML1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系的蛋白表达谱,进而分组进行功能蛋白的比较,以发现差异性蛋白,结合此亚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提出新的治疗靶点和个体化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监测指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应用于TEL/AML1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群体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TEL/AML1阳性儿童ALL预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首先构建了TEL/AML1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系的蛋白表达谱;
(2)分组进行功能蛋白的比较,发现差异性蛋白;
(3)结合此亚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提出新的治疗靶点和个体化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监测指标。
所述蛋白质组学技术为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图像分析、生物质谱和生物信息学方法。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TEL/AML1阳性儿童ALL预后分析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达到更加精确的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分组比较的效果,建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蛋白质表达谱,从蛋白质水平提出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个体化治疗的监测指标,并提供了可能的治疗靶标。
具体实施方式
选取儿童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通过FISH或/和PCR方法证实融合基因为TEL/AML1阳性,以CAMS-ALL2005方案进行治疗(地塞米松(8mg/m2)预治疗一周,观察一周时外周血幼稚细胞数,以及VDLP方案诱导缓解治疗两周时患儿骨髓的幼稚细胞数),根据治疗反应、临床预后进行分组,不同组别之间临床预后存在显著差异,早期复发患儿但在疗程6月时复发,复发时FISH方法检测TEL/AML1仍为阳性,高白细胞组(>100×109/L)及标危组观察两年仍为完全缓解状态,融和基因检测为阴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77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