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乙炔清净产生的次氯酸钠废水回用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4330.6 | 申请日: | 2009-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7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臣;齐文兵;付汉卿;刘俊岐;陈国君;袁军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神马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1/24 | 分类号: | C07C11/24;C07C7/148 |
代理公司: |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韩 华 |
地址: | 467001***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炔 清净 产生 次氯酸 废水 用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清洁生产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电石 法聚氯乙烯树脂的生产工艺中能够实现乙炔清净产生的次氯酸钠废水零排放的 乙炔清净产生的次氯酸钠废水回用工艺。
背景技术
在电石法聚氯乙烯树脂生产过程中,电石在发生器内水解生成大量的反应 热靠补充大量的一次水或压滤水来移走,乙炔气经洗泥器洗涤冷却至70℃左右 时,经正、逆水封后,一路进入乙炔气柜,一路进入冷却塔;冷却降温后的乙 炔气经水环压滤机加压后进入二级串联的清净塔,利用次氯酸钠的强氧化性, 除去硫、磷等杂质,经清净后的乙炔气进入中和塔被碱液所中和,然后送往转 化合成工序;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冷却塔用水和次氯酸钠废水就需要进行回 收处理。尤其是在乙炔清净工序中产生大量的次氯酸钠废水,如何采用合理有 效的工艺实现电石法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中乙炔清净产生的次氯酸钠废水零排放 势在必行。
现在国内有多数厂家采用的工艺是:乙炔清净产生的次氯酸钠废水部分回 用至发生器,过剩部分直接排放;由于废水中CDO、硫、磷等含量较高,大大超 过了国家的排放标准,导致污水处理费用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虽然实现了 次氯酸钠废水回用的最大化,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仍有一部分废水外 排,并造成环境污染。
冷却塔常采用两台并联使用,开一备一,每台塔因电石泥浆结垢堵塞塑料 环时切换,一次水补充到泵前经循环泵送至塔顶与乙炔气逆向接触喷淋冷却, 排出的高温喷淋冷却水一部分送到发生器内水解电石用,过剩部分外排,外排 水量较大,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清净塔常采用两级清净塔, 该两级清净塔均为填料塔,乙炔气先进入一级清净塔,除去乙炔中的部分硫、 磷,未除尽硫、磷的乙炔气进入二级清净塔,再用0.085-0.12%的新鲜次氯酸钠 接触彻底除去硫、磷杂质;清净塔的次氯酸钠废水直接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和 水资源的浪费。清洁废水的全部回收利用成为电石法聚氯乙烯树脂生产过程中 的环保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流程简单、操作 方便、能耗低、成本低并能够实现电石法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中乙炔清净产生的 氯酸钠废水零排放的的乙炔清净产生的次氯酸钠废水回用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将清净塔产生的次氯酸钠废水用泵送到冷却塔作冷却水用,达到除 去乙炔气中的部分硫、磷杂质的目的,同时起到预处理作用,并除去冷却塔塑料 填料上的结垢物。
其次,将冷却塔排出的高温次氯酸钠废水送到水冷却装置进行冷却降温,将 冷却降温后的次氯酸钠废水重新送到冷却塔循环使用,把多余的次氯酸钠废水 送往乙炔发生器中作为补充用水。
在清净塔中配制的新鲜的次氯酸钠水的次氯酸钠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 0.085~0.12%。
在冷却塔中的次氯酸钠废水的次氯酸钠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0.007~ 0.03%。
冷却塔自循环水量为100m3/h,清净塔次氯酸钠废水排出量为30m3/h, 在经冷却装置降温后,送至发生器的水量约为30m3/h,从而实现冷却塔自循 环冷却。
在清净塔中配制的新鲜的次氯酸钠水是在次氯酸钠配置槽中配制好后,通 过泵送到清净塔中的。
多余的次氯酸钠废水送往乙炔发生器中作为补充用水,经过乙炔发生器的 补充用水经过压滤后再次循坏到乙炔发生器中作为补充用水。
本发明具有流程简单、操作方便、能耗低、成本低的优点;实现电石法聚 氯乙烯树脂生产中乙炔清净氯酸钠废水零排放,综合回收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第一步:在次氯酸钠配置槽中配制重量百分比含量控制在0.085~0.12%的 新鲜次氯酸钠水,配制好后,通过泵送到清净塔中彻底除去乙炔气中的硫、磷 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神马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神马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43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合成色酮-3-膦酸酯衍生物的方法
- 下一篇:带式无级变速器和跨乘式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