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E废弃塑料改性剂及其改性还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63605.4 | 申请日: | 2009-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8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邓军;邓丽;邓忠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众联塑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51/06;C08L23/08;C08K3/30;C08K5/01 |
代理公司: | 武汉帅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必武 |
地址: | 430030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e 废弃 塑料 改性 及其 还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PE废弃塑料改性剂及其改性还原方法,属于材料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PE废弃塑料再生方法,一般是将PE废弃塑料重新加热塑化,使其进入粘流状态后再切粒而加以利用的方法。该方法由于PE废弃塑料高温受热不均,使大分子链解聚,损耗了PE废弃塑料中部份原有的改性剂,甚至碳化,大大破坏了PE废弃塑料的机械性能。并且传统的PE废弃塑料加工方法是在带水份的情况下进行加工的,由于带水份的加热方法会使塑料进一步老化和碳化。因此,用该方法加工出的PE再生塑料品质低劣。例如专利CN200610132454.X虽然提到了对聚碳酸酯次料和聚碳酸酯/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次料进行改性的配方,但该配方复杂,且废弃塑料加工方法未作改进,没有改变传统废弃塑料加工方法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无污染、无排放的一种PE废弃塑料改性剂及其改性还原方法,使加工后的PE改性还原料的质量达到或近似于PE全新塑料原料的品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PE废弃塑料改性还原方法,首先将废弃塑料分类得到PE废弃塑料,然后粉碎、清洗、脱水和烘干除湿后得到PE废弃塑料原料,将PE废弃塑料原料进行检测,根据测得的熔融指数、密度和拉伸强度数据配制改性剂,将配制好的改性剂与PE废弃塑料原料混合,在常温下升温至80-100℃,使PE废弃塑料原料与改性剂接枝反应,然后常温冷却,最后用塑料造粒机造粒制得PE改性还原料;其特征在于:上述改性剂用量为混合后总重量的2.5-5%,改性剂原料配方以重量比表示包括以下组分:
聚乙烯-马来酸酐 10-20%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 20-25%
钛酸酯偶联剂 10-20%
石蜡油 20-40%
硫酸亚铁 5-10%。
如上所述的PE废弃塑料改性还原方法,其特征在于:改性剂配方还包括重量比为5-10%的多酚抗氧剂1010。
如上所述的PE废弃塑料改性还原方法,其特征在于:改性剂原料配方以重量比表示包括以下组分:聚乙烯-马来酸酐14-16%,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22-24%,钛酸酯偶联剂14-18%,石蜡油30-35%,硫酸亚铁7-8%。
如上所述的PE废弃塑料改性还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剂配制工艺为:采用剂量混配工艺,将上述改性剂原料按配方比例投入高速高温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后,出料冷却待用。
如上所述的PE废弃塑料改性还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粒是在165-210℃温度下完成造粒。
如上所述的PE废弃塑料改性还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料在造粒过程中的造粒时间为10-15分钟。
如上所述的PE废弃塑料改性还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接枝料经造粒得到质量相对一致的PE改性还原料。
一种PE废弃塑料改性剂,其特征在于:改性剂与PE废弃塑料原料混合后,改性剂用量占混合后总重量的2.5-5%,改性剂原料配方以重量比表示包括以下组分:
聚乙烯-马来酸酐 10-20%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 20-25%
钛酸酯偶联剂 10-20%
石蜡油 20-40%
硫酸亚铁 5-10%。
如上所述的PE废弃塑料改性剂,其特征在于:改性剂配方还包括重量比为5-10%的多酚抗氧剂1010。
如上所述的PE废弃塑料改性剂,其特征在于:改性剂原料配方以重量比表示包括以下组分:聚乙烯-马来酸酐14-16%,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22-24%,钛酸酯偶联剂14-18%,石蜡油30-35%,硫酸亚铁7-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众联塑业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众联塑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36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