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处理剂及处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63492.8 | 申请日: | 2009-08-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4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 发明(设计)人: | 吴少鹏;刘杰胜;米轶轩;陈美祝;庞凌;林振华;张涛;刘至飞;钟进军;张吉哲;孙艺涵;林俊涛;姜睆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4B18/16 | 分类号: | C04B18/16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守仁 |
| 地址: | 430070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混凝土 再生 骨料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骨料处理剂及其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 的处理剂及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大量旧混凝土工程结构和建筑物到达服役年限,在拆除重建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废 弃混凝土等水泥基固体废弃物。废弃混凝土是建筑业排出量最大的废弃物,除了部分用作 施工场地平整、低洼地区填埋外,大部分暴露于郊区的垃圾填埋场,弱碱性的废渣令大片 土壤“失活”。废弃混凝土如不加以利用,一方面会增加环境负担,另一方面也是资源的 浪费,将影响可持续发展。国家建设的巨大需求与自然资源的紧缺,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 成为必然。回收利用废弃混凝土用来代替自然资源生产建筑材料,是保护自然资源,改善 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用废弃混凝土块制备再生骨料的过程是: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等 处理得到的混凝土碎块,用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成的新混凝土为再生骨 料混凝土。
骨料不仅构成了混凝土的骨架,而且对混凝土的许多性能如强度、体积稳定性以及耐 久性等都会产生相当的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相比,其颗粒 棱角多,表面粗糙,组成成分复杂,组分中含有30%左右的硬化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孔隙 率大、吸水率高),再加上混凝土块在解体、破碎过程中由于损伤累积内部存在大量微裂 纹,这些因素都使再生骨料的基本特性与天然骨料有较大的差异。另外,从旧建筑物拆除 现场取得的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采集场的操作环境截然不同,经破碎后获得的再生骨料除 非进行水洗处理,否则因含有较多的泥土和泥块,这也会增加其含水量和吸水率。骨料的 含孔状态影响骨料的水泥石的粘结、混凝土的抗冻性,以及骨料的化学稳定性和抗磨性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再生骨料的使用价值,需对破碎的混凝土粒料进行必要的处理。其中, 再生骨料的强化处理,即解决再生骨料孔隙率大,再生破碎过程中骨料本身因不同组分, 受力后存在一些微细裂纹导致骨料强度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废弃混凝土骨料处理剂,该处理剂可渗透进 入再生骨料孔隙,达到堵塞和封闭孔隙的目的,有效减少再生骨料吸水率,提高骨料强度, 从而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还提供一种容易实施的废弃混凝土骨料的处理方法,该 方法能够提高废弃混凝土骨料的使用价值(性能),使其更好的达到相关规范要求的骨料 使用要求。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处理剂是有机硅防水剂,其由硅树脂溶液、渗透剂 和分散剂组成。按重量计,各组成含量为:硅树脂溶液20%~60%,渗透剂15%,分散剂 25%~65%。
所述的硅树脂溶液,主要由三乙氧基硅烷和正硅酸乙酯组成的混合反应产物,其重量 配比为20∶1。还可以由三乙氧基硅烷、正硅酸乙酯和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组成的混合反 应产物,其重量配比为20∶1∶2。
所述的渗透剂为异丁基三乙氧硅烷。
所述的分散剂为乙醇、水中的一种;或采用由乙醇和水组成的混合物,它们的重量配 比为2∶1。
本发明提供的利用上述处理剂对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处理方法,其包括再生骨料浸 泡处理、清洗及烘干步骤,其中:浸泡处理步骤采用渗透型有机硅防水剂浸泡处理再生骨 料,以降低再生骨料吸水率、提高再生骨料的强度;清洗及烘干步骤是通过清洗方法除去 杂质及处理剂,并在烘干条件下得到处理后的再生骨料。
上述再生骨料在有机硅防水剂中的浸泡处理时间为40~50小时。在此期间,用棒加 以搅拌或用力来回颠簸,以尽量赶走骨料表面的气泡。
上述清洗步骤使用的清洗剂为水。用水清洗再生骨料表面的处理剂,使得骨料表面粗 糙,再生骨料与水泥浆体或沥青具有较好的粘附力。
在烘干步骤中,烘干温度为50~60℃,烘干时间为10~13小时,其目的是充分除去 再生骨料表面及内部水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34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