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拉条螺杆套筒的浇筑施工方法和拉条螺杆套筒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63406.3 | 申请日: | 200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61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和建生;黄静;汤用泉;黎学皓;周巧端;邸书茵 | 申请(专利权)人: | 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7/065 | 分类号: | E04G17/065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成 钢 |
地址: | 44300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螺杆 套筒 浇筑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法及专用装置,特别是一种采用拉条螺杆套筒的浇筑施 工方法和拉条螺杆套筒。
背景技术
根据混凝土施工规范要求,迎水面或永久暴露w面的混凝土不宜采用拉条固定模板, 因为这些暴露在水中或空气中的拉条、螺杆容易锈蚀,对混凝土的质量造成损害,并形成 渗漏的通道。因此,在目前的大型工程的施工中,通常采用多卡模板或悬臂模板。但是对 于中小型工程的建设,采用多卡模板或悬臂模板是很不经济的,而且多卡模板或悬臂模板 的施工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定位锥或套筒螺栓的位置,需要准确控制,同时还需 要大型机械配合安装和拆除模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拉条螺杆套筒的浇筑施工方法和拉条螺 杆套筒,可以在浇筑后将拉条、螺杆密封在混凝土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用拉条螺杆套筒的浇筑施 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前一仓混凝土浇筑时进行地锚的预埋,然后安装模板,用拉条、螺杆、竖围囹、 横围囹、山形卡、垫片和螺帽对模板进行加固,最后安装螺杆套筒;
2)在螺杆套筒外用缠绕层缠绕;
3)在浇筑后,取出螺杆套筒时,人工将缠绕层拉出,将螺杆套筒同时带出,割除螺 杆至设计深度,然后采用预缩砂浆将孔洞补平至混凝土面;
通过以上步骤,拉条和螺杆都密封在混凝土内。
螺杆套筒必须与模板紧贴,螺杆套筒的端头必须用缠绕层缠紧,确保混凝土与螺杆完 全分离。
螺杆套筒为圆柱形,内有圆形通孔,螺杆套筒外设有缠绕层。
螺杆套筒由上下两个半圆组成。
螺杆套筒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所述的柔性材料包括泡沫塑料和橡胶。
所述的缠绕层为带背胶的塑料胶条。
所述的塑料胶条包括聚四氟乙烯。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采用拉条螺杆套筒的浇筑施工方法和拉条螺杆套筒,通过采用泡沫 塑料或橡胶制作的圆柱形螺杆套筒,将它套在与拉条连接的螺杆上,并在外包裹上缠绕层, 使螺杆与混凝土分离开来,这样在浇筑后就可以很方便的取下螺杆套筒,切断螺杆,将拉 条和螺杆密封在混凝土内,避免了拉条接触空气和水产生锈蚀对混凝土质量造成影响。螺 杆套筒采用上下两个半圆形,便于螺杆套筒的安装和取出,以聚四氟乙烯为材质的塑料胶 条自带有背胶,便于将螺杆套筒与螺杆和模板之间进行密封,且聚四氟乙烯材质不易与混 凝土粘连,便于取出,缠绕的形状会使浇筑后混凝土形成的内孔较为粗糙,便于后期将孔 洞进行密封。
本发明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操作简便、质量可靠。适用于中小型水电工程的混 凝土施工,也可用于其他不允许和不宜暴露拉条的混凝土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柔性材料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整体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采用拉条螺杆套筒的浇筑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前一仓混凝土浇筑时进行地锚1的预埋,然后安装模板5,用拉条2、螺杆3、 竖围囹6、横围囹7、山形卡8和垫片和螺帽9对模板5进行加固,最后安装螺杆套筒4;
2)在螺杆套筒4外用缠绕层11缠绕;
3)在浇筑后,取出螺杆套筒4时,人工将缠绕层11拉出,将螺杆套筒4同时带出, 割除螺杆3至设计深度,然后采用预缩砂浆将孔洞补平至混凝土面;
通过以上步骤,拉条2和螺杆3都密封在混凝土内。
螺杆套筒4必须与模板5紧贴,螺杆套筒4的端头必须用缠绕层11缠紧,确保混凝 土与螺杆3完全分离。
螺杆套筒4为圆柱形,内有圆形通孔,螺杆套筒4外设有缠绕层11。
螺杆套筒4由上下两个半圆组成。
螺杆套筒4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所述的柔性材料包括泡沫塑料和橡胶。
所述的缠绕层11为带背胶的塑料胶条。
所述的塑料胶条包括聚四氟乙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34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