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吲哚和粪臭素降解菌株LPC24的应用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63068.3 | 申请日: | 2009-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75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 发明(设计)人: | 李平;王焰新;王艳红;童蕾;刘珩;刘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103/20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吲哚 粪臭素 降解 菌株 lpc24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吲哚和粪臭素降解微生物的应用。
背景技术
吲哚和粪臭素是畜禽养殖场废水中主要的有恶臭气味的杂环芳香烃类化合物,它们由色氨酸在动物体内分解而产生的。这两种化合物同样出现在医疗用品、杀虫剂、消毒剂、农用化工用品的生产废水中。这些化学物质的大规模的生产和广泛的应用导致了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对人体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吲哚和粪臭素可以被人体和动物吸收进入血液,经生物活化后产生有毒的中间产物而影响血液中复合胺的产生,甚至产生溶血现象。有研究表明,动物体内雌激素酮浓度的升高与粪臭素含量直接相关。另外,粪臭素还是一种肺炎球菌毒素。暴露在吲哚环境下的植物组织由于蒽醌合成的影响而表现出低色素沉着。吲哚和粪臭素同样对许多微生物存在毒性效应。它们对细菌均有相当广泛的生物抑制作用,同时对瘤胃纤毛微生物也有毒性作用。
由于吲哚和粪臭素的难降解性及其生物毒性,降解这类化合物的细菌很难分离。虽然前人做过一些关于混合微生物降解的研究工作,但关于纯细菌对吲哚或粪臭素的降解还很少见到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吲哚和粪臭素降解菌株LPC24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去除畜禽养殖废水中吲哚和粪臭素的能力。
本发明所提供一株吲哚和粪臭素降解菌株LPC24,为恶臭假单胞菌(Psedomonas.putida)LPC24 CCTCC NO:M 209099,已于2009年5月6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保藏号:CCTCC NO:M 209099。
一株吲哚和粪臭素降解菌株LPC24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的应用为恶臭假单胞菌(Psedomonas.putida)LPC24 CCTCC NO:M 209099应用于含吲哚和粪臭素废水(含有吲哚和粪臭素的废水)的处理中。
所述的恶臭假单胞菌(Psedomonas.putida)LPC24 CCTCC NO:M 209099应用于含吲哚和粪臭素废水的处理方法为:挑取恶臭假单胞菌(Psedomonas.putida)LPC24单菌落,于液体MSM培养基中培养过夜,按培养后的恶臭假单胞菌(Psedomonas.putida)LPC24:含吲哚和粪臭素废水(如畜禽养殖废水)的体积比为0.5-2∶100取恶臭假单胞菌(Psedomonas.putida)LPC24接种于含吲哚和粪臭素废水(如畜禽养殖废水)中,30-35℃恒温培养,pH值为6-8,反应3-5天。
所述的液体MSM培养基为:(NH4)2SO4,0.33g;NaNO3,0.85g;K2HPO4,0.79g;KH2PO4,0.20g;CaCl2,0.05g;MgCl2,0.50g;FeCl2,0.01g;H2O 1000mL;pH为7.2;高压灭菌后采用过滤除菌后的粪臭素和吲哚(是指粪臭素和吲哚这两种药品,粪臭素与吲哚之间为任意配比;是用来配置含有一定浓度粪臭素和吲哚的液体MSM培养基用的,下同),使液体MSM培养基中粪臭素和吲哚的浓度为1.0mM(mM表示mmol/L,下同)。
所述的畜禽主要有猪、牛、羊、驴、兔、鸡、鸭、鹅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从畜禽养殖废水的厌氧反应器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在含粪臭素和吲哚条件下具有一定生长能力的新菌株。一株吲哚和粪臭素降解菌株LPC24有良好的去除畜禽养殖废水中吲哚和粪臭素的能力,该菌株能使吲哚和粪臭素的去除效率提高20-30%。在实验中,能在3-5天内去除畜禽养殖废水中的吲哚1.5mg/L以上,粪臭素1.0mg/L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一株吲哚和粪臭素降解菌株LPC24的PCR产物琼脂糖电泳图(1:核DNA,2:扩增产物,M:Marker)。
图2是一株吲哚和粪臭素降解菌株LPC24的电镜图片。
图3是一株吲哚和粪臭素降解菌株LPC24在含有0.5mM吲哚和粪臭素的人工废水中的降解效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一株吲哚和粪臭素降解菌的筛选方法:
(一)、材料准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30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接插件压接稳固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束带导通治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