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特大型吊车梁H型钢组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61571.5 | 申请日: | 2009-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7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马会军;曾刚;张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1/00 | 分类号: | B23P2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盛华 |
地址: | 430085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特大型 吊车 型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大型吊车梁H型钢组对校正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钢铁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钢铁行业的技术引进消化与先进轧 制工艺的运用日益成熟,近几年来,投资上马的热轧宽厚板工程,大型冷床成了必不 可少的工艺设计,因冷床区大跨度厂房结构的特点,特大型吊车梁的设置越来越普遍。
在吊车梁的制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H型钢的组装与校正,通常的组对 方法有两种:即立式和卧式组对,然后上H型钢矫直机校正。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缺 点,立式组对速度快,但腹板平整度不易控制,尤其是当吊车梁本身较为单薄时,临 时点焊以后易变形,校正量大;卧式组对各项技术要求较易控制,缺点是组装速度较 慢。对于特大型吊车梁的组对,以上两种方法都不完全适用,原因如下:一是板材厚 度大,吨位大,吊装调整及运输很不方便;二是由于构件截面尺寸太大,板材特厚, 一般矫直机很难压动,起不到矫直的效果,而一般厂家很难找到专用大型H型钢矫直 机,为此需要研究设计一种简单实用的组对和校正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状,旨在提供一种简单实用、工程造价低、节省大量 人力物力的特大型吊车梁H型钢组对方法。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方式为,特大型吊车梁H型钢组对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塔组装平台,具体作法是:
①按设计要求加工角钢、H型钢,
②在每根加工好的H型钢梁一底部垂直等距焊接加工好的角钢,作为组装平台的 一根平台梁,
③在平台底板上,等距离横向平行铺设数根平台梁,纵向用角钢连接焊接固定, 再与底板接合面点焊固定,
④在平台梁外侧的底板上垂直焊接临时固定H型钢柱一,并焊接加筋板,
2)专用校正装置的设计制作
①在H型钢梁二两边各垂直焊接一根H型钢柱二,并在外侧焊接加筋板,
②在校正装置中部,安装移动滚轮支撑装置,
3)H型钢组对
①大吊车梁按照设计要求分三段分别进行组对,
②将已下料并开好双面等边坡口的大吊车梁腹板校平整后,用行车吊至组装平台 上,并调整在平台面中心,
③校平整大吊车梁上下翼缘板,在翼缘板上部中心位置,等距离加设定位挡板并 点焊牢固,
④用行车吊装上下翼缘板至组装平台上的吊车梁腹板两边,并调整好各自安装位 置,
⑤在上下翼缘板外侧临时固定H型钢柱一处,加适宜厚度垫铁并楔紧,初步夹紧 并固定好吊车梁,
⑥将校正装置吊装至组装平台上,并调整好位置,使千斤顶中心与腹板中心一致,
⑦安装10t电动液压千斤顶,
⑧开动千斤项电动开关,两边千斤顶同时向中部受力,将上下翼缘板与腹板接合 面项紧,
⑨在中部T型钢焊缝上,再间断焊接,
⑩移动校正装置到下一部位,重复以上校正工作直至全部吊车梁校正固定完毕,
整段梁全部校正完毕后,在翼缘板与腹板垂直部位,用钢条焊接两端点,固 定好调整位置,
用行车吊装吊车梁到门型埋弧焊机上,调整好焊接角度后,打开临时固定钢 条,打磨清理好焊道,开始T型焊缝埋弧焊工作,
按照设计要求,对上翼缘T型焊缝进行超声波检查。
本申请人采用本发明先后在安钢120t转炉一炉卷轧机工程和鄂钢4300mm宽厚 板工程中,成功制作并安装了12根特大型吊车梁,最长64m,单根重量最大达273t 左右,效果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组装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
图3是校正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2、3详述本发明的作业步骤:
1)塔设如图1、2所示的组装平台,具体作法是:
①平整组装场地,按设计要求加工长度为550mm,截面为100mm×100mm角钢16 根,同时加工长度5500mm,截面200mm×200mm H型钢4根,如车间有组装平台,可 省略此工序,
②在每根加工好的H型钢梁一6底部垂直等距焊接4根加工好的角钢7,作为组装 平台2的1根平台梁,共制作4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15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