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手机实现现场移动支付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7048.5 | 申请日: | 2009-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9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施伟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瀚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F19/00 | 分类号: | G07F19/00;G06Q20/00;G06Q30/00;H04B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2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手机 实现 现场 移动 支付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手机、智能存储卡以及应用软件实现现场移动支付的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飞速普及,并对人们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移动终端与电子支付的结合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一代移动支付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将手机与用户的某张银行卡绑定,并通过向某个特别服务号发送短信的形式实现购物和银行卡帐户资金的划转。
第二代移动支付的模式主要是通过手机浏览WAP网站,并在线登陆个人银行帐户,实现安全认证,并划转资金。
第三代移动支付的模式主要是通过手机(例如:NFC)、无线网络以及应用软件的相结合,实现现场的移动支付,并实时的划转资金。
第一代移动支付的缺点主要是安全性不够:由于短信的非加密性,为空中截留密码及其他私密信息提供了便利。第二代移动支付的缺点在于:一方面纯粹基于软件的支付模式同样存在安全性漏洞,另一方面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不够。
基于上述技术背景,本提案提出了新型的现场移动支付方式应属于第三代现场移动支付模式。该应用以手机、智能储存卡以及应用软件为基础,在同时强调安全性和便利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现场移动支付的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好、使用方便的移动支付应用技术。
实现本发明目地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手机、智能存储卡以及应用软件实现了现场移动支付的方法。通过一种专用设备或者方式将银行卡(磁条卡)信息写入智能存储卡中,将智能存储卡插入手机中,通过手机的标准扩展接口与该智能存储卡标准扩展接口相连接,从而对银行卡/磁条卡进行读/写操作。同时通过应用软件的开发,使在手机上对银行卡/磁条卡进行图形化操作。
在该移动支付流程中,使用者可在商业场所、餐饮场所等支付场所进行移动支付应用。具体实现流程如下:
使用者在商业场所或者餐饮场所完成商品的挑选或者服务结束后要求商户需要使用
本发明中的移动支付方式进行结算,商户通过专门开发的应用软件在电子通讯终端输入使用者的消费数据(例如:需要支付金额)并通过通讯网络(有线/无线)发送到应用软件服务器,服务器通过特定程序将使用者消费的账单信息推送到使用者的手机应用软件中,使用者将智能存储卡插入手机插槽中并启动应用软件并通过手机无线网络(WiFi、GPRS等)接收账单,在确认账单数据后通过图形化界面选择智能存储卡中的银行卡/磁条卡,并输入银行卡密码进行现场移动支付操作(银行卡密码将通过银联新一代移动支付系统进行验证)。支付完成后,通过应用软件服务器将支付成功的数据发送到商户的电子通讯终端上,从而完成整个现场移动支付流程。
所述智能存储卡物理特性及应用可参考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363081专利文件中的内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场移动支付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图1所示的现场移动支付的一个实施例,其详细过程如下。
1、用户在某商业场所完成商品挑选或者服务结束,进入支付环节并要求商户使用本发明中的移动支付方式进行结算。
2、商户通过专门开发的应用软件在电子通讯终端输入用户的消费数据,例如:商品名称、需要支付金额等。
3、电子通讯终端并通过通讯网络(有线/无线)将消费数据发送到指定的应用软件服务器上。
4、指定的应用软件服务器通过系统处理将用户的消费账单数据推送到用户的手机应用软件中。
5、用户将智能存储卡插入手机插槽中并启动应用软件并通过手机无线网络(WiFi、GPRS等)接收账单数据。
6、在确认账单数据正确后,通过图形化界面选择智能存储卡中的银行卡/磁条卡,并输入银行卡/磁条卡密码进行现场移动支付操作(银行卡/磁条卡密码将通过银联新一代移动支付系统进行验证)。
7、支付成功后,通过指定的应用软件服务器将支付成功的数据发送到商户的电子通讯终端上,从而完成整个现场移动支付过程。
以上步骤1至7的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
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本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瀚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瀚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70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频高功率电阻的制成方法
- 下一篇:常见毒物药物液相色谱质谱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