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烟气脱硫吸收塔脉冲悬浮搅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6940.1 | 申请日: | 2009-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9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初;李建平;陈焕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融新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刘东初;李建平;陈焕莹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王函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气 脱硫 吸收塔 脉冲 悬浮 搅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脉冲悬浮搅拌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烟气脱硫吸收塔脉冲悬浮搅拌系统,适用于烟气脱硫(FGD)系统中的吸收塔的浆液搅拌。
背景技术
烟气脱硫吸收塔内浆液在静置或未充分搅拌时会在塔底产生固体沉积现象,常见的解决方案是沿吸收塔圆周方向设置多个斜插式叶片搅拌器进行搅拌。为使搅拌均匀无死角,搅拌器布置靠近吸收塔底部。如果搅拌器运行中断,会在吸收塔底部产生大量固体沉积,固体沉积物会覆盖搅拌器叶片,使得搅拌器再次启动时由于力矩过大而出现电流过载。过大的启动负荷会损害搅拌器,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这种搅拌方式必须保证搅拌器连续运行,每个搅拌器要配置保安电源。另外搅拌器的传动轴穿过吸收塔,存在轴封处浆液渗漏的隐患,还会造成轴承、轴封的腐蚀、磨损,且检修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烟气脱硫吸收塔脉冲悬浮搅拌系统,解决使用传统的叶片式搅拌器进行搅拌必须连续运行,启动负荷过大,轴封处浆液渗漏,轴承、轴封易腐蚀、磨损,检修不便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烟气脱硫吸收塔脉冲悬浮搅拌系统,该系统包括脉冲悬浮泵、脉冲悬浮管道和脉冲悬浮喷嘴,脉冲悬浮泵布置在吸收塔外,吸收塔内设脉冲悬浮管道及脉冲悬浮喷嘴,脉冲悬浮管道水平设于吸收塔的下部,在脉冲悬浮管道上设有数个脉冲悬浮喷嘴。
所述脉冲悬浮泵设两台,一台运行一台备用。
由所述的脉冲悬浮泵将浆液从吸收塔的浆池中抽出,再通过脉冲悬浮管道及脉冲悬浮喷嘴喷向吸收塔浆池底部,脉冲悬浮喷嘴出口的射流在吸收塔底部引起搅动,使浆液中固体物悬浮不沉积。
所述脉冲悬浮泵有高低两个吸入口,高位吸收入口位于吸收塔的浆池中部,低位吸入口位于吸收塔的浆池下部,靠近塔底。
当需要启动该系统时,由所述高位吸入口抽取吸收塔浆池内上层清液,使塔底固体悬浮起来;该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切换至低位吸入口运行。
所述脉冲悬浮喷嘴采用实心锥型喷嘴,材质为碳化硅,每个喷嘴流量为150m3/h,喷嘴数量取决于吸收塔横截面大小。
所述脉冲悬浮管道上方设有氧化分区管道,在氧化分区管道和脉冲悬浮管道之间设有支吊管,该支吊管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与氧化分区管道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下段与脉冲悬浮管道采用树脂缠绕的连接方式,支吊管上段与下段之间采用法兰连接。
所述脉冲悬浮管道末端支撑在吸收塔塔壁上,在吸收塔塔壁上设置支座,采用抱箍形式将脉冲悬浮管道固定在支座上。
所述脉冲悬浮喷嘴与脉冲悬浮管道之间采用树脂缠绕连接。
所述脉冲悬浮管道分为脉冲悬浮主管及支管,脉冲悬浮主管及支管之间采用树脂缠绕连接,在脉冲悬浮主管及支管末端靠近最后一个脉冲悬浮喷嘴处设有堵板,以防止脉冲悬浮主管及支管末端被浆液中固体堵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搅拌系统,当FGD(烟气脱硫系统)停运、吸收塔浆液未排空时无需运行该系统,不需要配置保安电源,可节省电耗。
2、本发明的搅拌系统可快速启动且启动负荷小,设备使用寿命长。
3、由于射流的方向性好,能量集中,搅拌充分,因此在达到同等的搅拌效果时该系统的能耗明显较低。
4、本发明的搅拌系统的转动部件均位于吸收塔外,因此检修方便,维护工作量小,且可以避免传统的叶片式搅拌器存在的轴封处浆液渗漏,轴承、轴封易腐蚀、磨损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脉冲悬浮搅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脉冲悬浮搅拌系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以11.5米直径吸收塔为例);
图3是图2的俯视图(以11.5米直径吸收塔为例);
其中,1为吸收塔,2为脉冲悬浮泵,3为脉冲悬浮管道(3a为脉冲悬浮主管,3b为脉冲悬浮支管),4为脉冲悬浮喷嘴,5为氧化分区管道,6为脉冲悬浮管道支吊管(分为上下两段6a及6b),7为脉冲悬浮管道末端,8为堵板,A为脉冲悬浮泵高位吸入口,B为脉冲悬浮泵低位吸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融新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刘东初;李建平;陈焕莹,未经上海融新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刘东初;李建平;陈焕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69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结构的聚合反应器
- 下一篇:用于垃圾焚烧的烟气净化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