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芯片进行陶瓷双列直插封装的引线框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6665.3 | 申请日: | 2009-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69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冯军宏;刘云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95 | 分类号: | H01L23/495;H01L21/6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牛峥;王丽琴 |
地址: | 2012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芯片 进行 陶瓷 双列直插 封装 引线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对芯片进行陶瓷双列直插封装的引线框架。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器件的一些工程测试中,例如静电放电(ESD)测试、最终测试(FT)或老化(BI)测试等需要将已经制造好的芯片进行封装后进行。目前,常常采用陶瓷双列直插封装(DIP,Dual In-Line)方式,其优点是封装时间很短和底成本。
图1为现有的采用陶瓷DIP方式对芯片的封装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包括芯片101和引线框架102,其中,在芯片101边缘上具有多个不同电特性的接点垫(pad),通过打线方式由金线连接到引线框架102中的引脚上。
目前,对于不同的芯片,都是采用该引线框架102对芯片进行封装的,也就是芯片上的pad打线到已经具有的引线框架102上。
但是,由于引线框架102上的引脚数量有限,目前已有的引脚框架102上最多只有64个引脚,所以能够打线到引线框架102的芯片上的pad数量就有限。对于具有数量比较多pad的芯片,引线框架102的引脚数目是不够的。这样就使得无法用陶瓷DIP的封装进行芯片各种应用,只能以产品封装芯片的方式进行。极大的增加了制作成本和测试周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对芯片进行陶瓷双列直插封装的引线框架,该引线框架能够解决芯片由于引线框架102上的引脚不够而无法将所有接点垫打线的问题,且不会增大制作成本和加长封装周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对芯片进行陶瓷双列直插封装的引线框架,该引线框架包括多个引线环及多个引脚,多个引线环分别环绕芯片,多个引线环之间用绝缘材料隔离,其中,
芯片上的具有相同电特性的多个接点垫打线到同一引线环上;
有多组不同电特性的接电垫时,把不同电特性的每组接电垫分别打线到不同引线环上;
不同引线环分别一对一地接入不同的引脚。
所述引线环为导电材料制成。
所述导电材料为铜或金。
所述引线环通过金线接入引脚。
还包括:
将芯片中具有不同电特性且具有该种电特性的接点垫数量为1个的接点垫通过金线打线到所述引线框架中就近的引脚。
所述绝缘材料隔为陶瓷,用于防止引线环之间的电连通。
所述引线环围绕放芯片的区域,大小和数量由芯片大小和使用要求确定。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的引线框架包括多个引线环及多个引脚,其中,多个引线环分别环绕放芯片区域,多个引线环之间互相保证不会出现电连通。这样使用时,芯片中具有相同电特性的pad通过金线打线到同一个引线环;芯片上具有同一种电特性的pad为多个时,按照pad的不相同电特性,将芯片上具有不相同电特性的pad打线到不同引线环上;将芯片中具有不同电特性且具有该种电特性的pad数量为1个的pad按照现有技术通过金线打线到所述引线框架中就近的引脚;然后不同的引线环再通过金线打线到不同的引脚上。这样,就可以将芯片上具有相同电特性的pad打线到一个引脚上,而不像背景技术那样不需要由于pad所在芯片位置的不同,就必须就近打线到引线框架的多个引脚上,即使这些pad的电特性相同,节省了引线框架引脚数目,可以将芯片上所有pad接入。极大的扩张了现有技术的陶瓷传统DIP封装的应用范围。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解决芯片由于引线框架102上的引脚不够而无法将所有接点垫打线的问题,且不会增大制作成本和加长封装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采用陶瓷DIP方式对芯片的封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采用陶瓷DIP方式对芯片的封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66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