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OS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4411.8 | 申请日: | 200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7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肖德元;季明华;吴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1/336 | 分类号: | H01L21/336;H01L21/324;H01L29/78;H01L29/423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丽 |
地址: | 2012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os 晶体管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MOS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业朝更小、速度更快的器件发展,半导体器件的特征横向尺寸和深度逐渐减小,要求源/漏极以及源/漏极延伸区(Source/DrainExtension)相应地变浅,当前工艺水平要求半导体器件的源/漏极结的深度小于1000埃,而且最终可能要求结的深度在200埃或者更小的数量级。当前源/漏极结几乎都是以离子注入法来进行掺杂形成。随着电子元件的尺寸缩小,如何以毫微米的工艺技术制造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是目前和未来离子注入技术的发展方向。
现有形成MOS晶体管如专利号为6624014的美国专利中所记述的,具体工艺如图1至图3。参考图1,提供半导体衬底100,所述半导体衬底100中形成有隔离结构101,隔离结构101之间的区域为有源区102;在有源区102的半导体衬底100中掺杂离子,形成掺杂阱103;在有源区102的半导体衬底100上依次形成栅介质层104与栅极105,所述栅介质层104与栅极105构成栅极结构106。
如图2所示,以栅极结构106为掩模,进行离子注入,在半导体衬底100内形成源/漏极延伸区110。
如图3所示,在栅极结构106两侧形成侧墙112;以侧墙112及栅极结构106为掩模,在栅极结构106两侧的半导体衬底100中进行离子注入,形成源/漏极114。最后,对半导体衬底100进行退火,使注入的各种离子扩散均匀。
现有技术形成的MOS晶体管的结构单一,在设计中不够灵活;且随着半导体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其体积随之变小的余地越来越小,无法满足工艺发展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MOS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防止MOS晶体管的结构单一,体积无法继续变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一种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包含硅基底、位于硅基底上的氧化层和位于氧化层上的顶层硅,所述顶层硅为n型单晶硅;向顶层硅内进行第一次p型离子注入形成第一p型单晶硅层,所述第一p型单晶硅层与氧化层接触;向顶层硅内进行第二次p型离子注入形成第二p型单晶硅层,所述第一p型单晶硅层和第二p型单晶硅层之间为第一n型单晶硅层,第二p型单晶硅层上为第二n型单晶硅层;进行退火工艺后,刻蚀第二n型单晶硅层、第二p型单晶硅层、第一n型单晶硅层和第一p型单晶硅层,定义源/漏极区域;在第一p型单晶硅层中央形成第一栅极通孔,第二p型单晶硅层中央形成第二栅极通孔;进行高温处理,使第一n型单晶硅层和第二n型单晶硅层的边角圆滑;对第一p型单晶硅层、第一n型单晶硅层、第二p型单晶硅层和第二n型单晶硅层进行掺杂形成同一导电类型的单晶硅层;在第一栅极通孔和第二栅极通孔内以及源/漏极区域周围依次形成栅介质层和栅极;在栅极两侧源/漏极区域的第一p型单晶硅层、第一n型单晶硅层、第二p型单晶硅层和第二n型单晶硅层内形成源/漏极延伸区和源/漏极。
可选的,形成第一栅极通孔和第二栅极通孔的方法为电化学腐蚀法。所述电化学腐蚀法采用的是浓度为10%~49%的氢氟酸溶液,对p型单晶硅层和n型单晶硅层的腐蚀速率选择比为10~20。
可选的,所述第一栅极通孔贯穿第一p型单晶硅层的厚度,第二栅极通孔贯穿第二p型单晶硅层。
可选的,所述p型离子为硼离子。所述第一次p型离子注入的剂量为1012/cm2~1014/cm2,能量为5KeV~25KeV,浓度为1016/cm3~1018/cm3。所述第二次p型离子注入的剂量为1012/cm2~1014/cm2能量为30KeV~50KeV,浓度为1016/cm3~1018/cm3。
可选的,所述退火时间为1秒~5秒,温度为900℃~1200℃。
可选的,所述高温处理的温度为900℃~1200℃,时间为30分~120分。所述高温处理采用的气体为氢气。
可选的,形成栅极之前还包括步骤:在栅介质层上形成阻挡层。所述阻挡层的材料为氮化钛,厚度为1nm~1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44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