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负离子阻燃抗菌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3298.1 | 申请日: | 200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6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何丹农;戴彦彤;戴承渠;盛小海;张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92 | 分类号: | D01F6/92;D01F1/07;D01F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离子 阻燃 抗菌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纺织纤维技术领域的产品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是一种负 离子阻燃抗菌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纤维及纺织品的应用域逐 渐扩大。阻燃由于纺织品大多数具有易燃特性,越来越多地成为引发火灾隐患, 因此人们对于阻燃纤维及纺织品的开发和应用比以前更加重视。
抗菌材料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它能抑制纤维上微生物的生长、繁 殖,从而不仅起到保护纤维不受微生物的侵袭,防止其变色和霉变的作用,更能 保护穿着者和使用者,包括防止传染病的传播、保护皮肤、防止织物产生异味等。 抗菌纤维可以通过在原纤维制造或后处理过程中添加具有抗菌能力的物质而得 到。近年来,抗菌制品已被人们所接受,成为纺织服饰领域功能纤维的主流产品。
负离子广泛的存在于大自然中,它含量高的地方如森林、海边、瀑布区等使 人感到身心愉快,而人长时间身处负氧离子含量低的场所特别是有空调的封闭型 办公室、住宅会诱发以空调病为代表的各种疾病。在医学上,负离子进入血液后 细胞活性会得到加强,Na、K等电解质及废物的传输、交换的频率也会加快, 使体内的离子保持平衡,从而提高人体的自愈力和免疫力,同时活化副交感神经, 使人心神安宁、血压下降、心情得到放松。作为新型的具有保健功能的纺织材料, 负离子纤维被大量的开发出来,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专利文献公开号CN1920128A记载了一种“新 型功能阻燃纤维及其生产方法”,该技术包含电气石和二氧化硅的纳米级添加剂 粉体;其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纤维素:75%~95%;电气石和二氧化硅的纳米 级添加剂粉体:5%~25%;包括如下生产工艺顺序:将电气石、二氧化硅分别 制成纳米级添加剂粉体;将纳米级添加剂粉体按不通比例与纤维素均匀混合,用 静态混合器,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纺丝液。但该现有技术并未包含抗菌功能, 且不涉及聚酯纤维。进一步检索后尚未见同时具有阻燃、抗菌、负离子功能的聚 酯纤维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负离子阻燃抗菌纤维及其制 备方法,能够制备出同时达到国家建筑材料阻燃性能B1级标准、符合国家抗菌 材料标准GB/T20944-2008且负离子发生数密度达到4000个/cm3以上的负离子阻 燃抗菌纤维。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负离子阻燃抗菌纤维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比为:94%~99%聚酯 纤维、0.6%~4.8%复合阻燃剂、0.1%~1.8%抗菌粉体和0.1%~1.8%负离 子发生剂。
所述的聚酯纤维是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 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阳离子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一种;
所述的复合阻燃剂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比为:5~10%氢氧化镁、5~10%氢 氧化铝、10~25%氧化锑、5~10%二氧化硅和45~75%多聚磷酸铵。
所述的抗菌粉体是指载银磷酸盐、载银二氧化硅、载银沸石、氧化锌或锐钛 型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优选氧化锌和锐钛型二氧化钛。该抗菌粉体的平 均粒径为50~900纳米,100纳米以下颗粒占比不低于20%,500纳米以上颗粒 占比不超过10%,最大粒径不超过2微米。
所述的负离子剂是指:电气石、硅藻土、蛋白石或海底火山石中的一种,优 选电气石。
本发明涉及负离子阻燃抗菌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质量百分比分别为60%~80%复合阻燃剂、10%~30%抗菌粉 体和10%~30%负离子发生剂混合均匀,将该混合粉末与聚酯原料混合制成多 功能聚酯母粒,其中,混合粉末占功能母粒质量的20~40%;
所述的聚酯原料是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 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阳离子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一种。
所述的抗菌粉体是指载银磷酸盐、载银二氧化硅、载银沸石、氧化锌或锐钛 型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优选氧化锌和锐钛型二氧化钛。
所述的负离子剂是指:电气石、硅藻土、蛋白石或海底火山石中的一种,优 选电气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32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