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与膜电极组件复合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49005.2 | 申请日: | 200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2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彭林法;易培云;来新民;倪军;林忠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2 | 分类号: | H01M8/02;H01M4/88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质子 交换 燃料电池 极板 电极 组件 复合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制造方法,具体是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与膜电极组件复合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它直接将储存在燃料与氧化剂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理论热电转化效率为85%~90%。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因工作温度低,启动快,可靠性高,无噪声和排放污染等优点,在电动汽车、中小型发电站和便携式装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组是按照压滤机方式组装的,而且大多采用内共用管道方式。电池组的主体为双极板,膜电极组件(MEAs)及相应的密封件单元的重复,最外两侧为端板。双极板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起到收集电流、分配气体以及水管理和热管理的作用,其重量占到燃料电池电堆重量的80%以上,制造成本占到总成本的30%左右。理想的双极板材料应该具备导电、导热、防腐蚀和易于加工等特点。目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通常采用石墨材料,其技术比较成熟。但石墨材料脆性极大,机械性能差,同时加工效率低,难以实现商业化大批量生产。金属极板易于加工成型,制造效率高,同时具有良好的机械和导电、导热性能,随着防腐技术的发展有望实现大规模应用。
经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101101993A和CN100423331C分别提出了基于冲压成形和滚压成形的金属双极板制造方法,大大简化了制造工艺,提高了制造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常见的膜电极“五合一”组件有阴极/阳极催化层,阴极/阳极气体扩散层和质子交换膜组成。气体扩散层在电极中不仅起到支撑催化剂层、稳定电极结构的作用,还具备为电极反应提供气体通道、电子通道和排水通道的多种功能。理想的气体扩散层应该具备三个特点:良好的透气性、良好的排水性和良好的导电性。碳纤维纸和碳纤维布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气体扩散层材料。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改变传统燃料电池几何结构,以期提高电池功率密度。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101079494A提出一种新型的波浪型电池结构,该结构将市售的“五合一”MEAs热压成波状,同时采用冲压工艺将带孔的金属薄板制成与波状MEAs相匹配的波浪型双极板。该发明能够增大反应面积,提高体积功率密度和质量功率密度,实现轻量化低成本制造。美国通用公司的一项专利技术中(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1623244A,公开日期2005年6月1日,)提出了一种具有旋转结构的膜电极,该膜电极组件包括传送膜,催化阳极和催化阴极分别在膜的两个面上;阳极和阴极层上具有导电分布层,该分布层延伸通过每个催化层的气体流动区域。绕旋结构增加了膜面积与燃料电池平面面积的比率,从而增加了燃料电池的电输出量。
然而,上述技术文献中提出的结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都将面临一个挑战:膜电极组件采用的碳纤维纸或者碳纤维布脆性较大,在MEAs弯曲成形时容易发生断裂。断裂的碳纤维将影响气体扩散层乃至MEAs的性能,从而影响燃料电池的整体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与膜电极组件复合制造方法,解决传统膜电极组件不能弯曲成形、制造成本高、气体扩散层在装配和使用过程中易断裂、与金属双极板接触电阻较大等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步骤为:
第一步,采用冲压成形工艺将双层不锈钢纤维网加工成双极板。
第二步,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对已成形的不锈钢纤维网双极板做憎水处理,从而形成憎水的反应气体通道。
第三步,在已做憎水处理的双极板表面涂覆一层炭粉层进行平整处理,一方面消除表面平整度对催化剂层的影响,另一方面构建一个薄的炭粉扩散层。
第四步,将催化剂层浆料涂抹在Nafion型质子交换膜上制得Pt/C催化剂层。
第五步,将处理好的双极板和带有催化剂层的质子交换膜进行热压处理,得到复合式不锈钢纤维网双极板与膜电极组件。
第一步中,所述双层不锈钢纤维网由粗纤维层和细纤维层真空烧结而成。纤维网的技术参数要求:粗纤维层厚度0.15~0.2mm,纤维直径30~50μm,孔隙率75%~85%;细纤维层厚度为0.11~0.15mm,纤维直径为6~8μm,孔隙率为70%~76%。
第一步中,所述双层不锈钢纤维网整体性能参数要求:透气度为63~70L/(min.dm2),厚度方向电阻率约为50~80μΩ·cm,面方向热导率约为15~21W/(m·K),屈服强度为200MPa以上,抗拉强度为400MPa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90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叉口的路口结构及其左环行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苹果套袋纸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