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时治理废气中NO和SO2的多功能吸收塔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47246.3 | 申请日: | 2009-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0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龙湘犁;朱海嵩;毛彦鹏;陈瑜;袁渭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60 | 分类号: | B01D53/60;B01D53/18;B01D53/78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邬震中 |
地址: | 20023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时 治理 废气 no so sub 多功能 吸收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除和回收废气中NO和SO2的工艺和装置,具体涉及用碱性溶液脱除和回收废气中NO和SO2的工艺和装置。
背景技术
酸雨的污染及其造成的危害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SO2和NOx是排放量最多、危害性最大的两种污染气体。氮氧化物还会形成光化学污染、产生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对人体有致毒作用。我国2000年所排放的氮氧化物为1200万吨,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2020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将达到2900万吨左右,SO2排放量将达到4350多万吨。近年来,我国一些特大型城市的空气氮氧化物浓度超标,氮氧化物的环境容量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一些地方甚至产生光化学烟雾现象,我国酸性降水中,硝酸根和硫酸根离子浓度比例已由2000年的0.15∶1发展为2004年的0.20∶1,表明我国未来的酸雨污染可能将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复合型发展,控制SO2和NO的排放已是迫在眉睫。
NOx是氮氧化物的统称,包括N2O、NO、N2O3、NO2、N2O5等,大气中95%以上的NOX为NO,NO2只占很少量,烟道气中的NOX90%以上也是NO。由于NO反应能力较差,因此,其脱除在技术上也就相当困难。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开发了多种的脱硝方法。目前,工业上采用较多的为催化还原法,如专利US Patent 4,221,768、SwedishPatent 8404840-4、US Patent 4,101,238、US Patent 4,048,112所公开的方法,但该方法反应需消耗大量的还原剂,而且烟气中的NO不能回收利用。
日本专利P1659565j(1976)、P181759c(1976)、P63100918,A2(1988)所提出的同时脱除NOX和SO2的方法所采用氧化剂,如氯酸、高锰酸钾、双氧水、臭氧等,液相氧化NOX等由于成本高等原因而未能推广开来。另一种方法采用黄磷(见文献Nature,1990,343(11):151-153),能同时脱除烟气中的NOX和SO2,但属于全抛弃法。该法要消耗大量的磷资源,而且其毒性大,操作要求较高。
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提出采用Fe(II)-EDTA(EDTA表示乙二胺四乙酸,通常用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亚铁盐配制而成)脱除废气中NO,Fe(II)-EDTA和NO的反应式如下:
由于Fe(II)-EDTA易被氧化为Fe(III)-EDTA(见参考文献:Bull.of the Chem.Soc.of Jpn.,1968,41:2234-2239.Ind.Eng.Chem.Res.,1987,26:1468-1472.Inorg.Chem.,1990,29:1705-1711.Ind.Eng.Chem.Res.,1993,32:2580-2594.),而Fe(III)-EDTA不能络合NO,使吸收效率迅速下降,因此该法迟迟不能工业化。
中国专利CN101306308公开了一种用Fe(II)-EDTA溶液脱除废气中NO和SO2的方法,其原理是这样的:
利用含Fe(II)-EDTA和脱硫剂组成的吸收液同时吸收NO和SO2,Fe(II)-EDTA氧化生成的Fe(III)-EDTA不能络合NO,但在活性炭催化剂的作用下,Fe(III)-EDTA可以被离解成三价铁离子Fe(III)和EDTA(见式(2)),Fe(III)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能够将SO2溶解在吸收溶液中产生的亚硫酸根氧化为硫酸根(见式(3)),其本身被还原为亚铁离子Fe(II),Fe(II)在溶液中再与EDTA结合生成Fe(II)-EDTA(反应(4)),使吸收剂得以再生,吸收液脱除NO的能力可以长期保持。
Fe(II)+EDTA→Fe(II)-EDTA (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72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铝塑分离工艺
- 下一篇:使用改进的交叉调制的自动增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