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人脸识别的内置型识别门系统及其实现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47166.8 | 申请日: | 2009-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6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 发明(设计)人: | 翁普选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爱登特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G06K9/00;E06B3/70;E05B4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1006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识别 内置 系统 及其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设备领域,涉及一种通过人脸识别来实现的门。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则是通过对人体脸部特征的记录、分析与比较来实现 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该技术的应 用也日益广泛起来。
所有的生物特征识别,均要求具有唯一性、高识别率、低出错率 等特点。在进行生物特征识别时,可通过调整生物特征的识别阈值, 来调整识别判断的通过率。在识别阈值设定的高时,通常冒充识别的 可能性就会降低,但有时会造成合法用户也无法识别通过的情况;在 识别阈值设定的低时,又会给冒充一类的非法行为带来可乘之机。
这种情况下,采用不同的生物识别技术进行复合,是良好的解决 方案。
另一方面,当前已经出现有通过人脸生物特征来实现的门禁装 置。由于门结构是活动的,而且厚度有限制,因此在门结构上设置各 种线路、器件等并不方便。
如果能够复合当前的生物识别技术,同时,将进行生物识别的主 要功能部件,不直接设置在来回旋转的门上,那么,这将为生物识别 技术的应用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内置型识别门系统及 其实现方法,用以提供一种能够利用人脸来实现生物识别功能,而主 要的识别装置安装在门内侧空间的基于人脸识别的内置型识别门系 统,以及配套的实现方法。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内置型识别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 括有:
透光性门体,它是设置有透明组件的门体结构;
人脸识别组件,它是设置在门禁空间内部,用以拍摄透过透明性 门体中透明组件所传入的人脸图像,并进行人脸识别的装置;
门禁控制模块,它是通过采集人脸识别组件所获得识别结果,来 确定下述的门锁组件开启状态的模块结构;
门锁组件,它是通过接收来自于门禁控制模块的运算识别结果, 来对前述透光性门体的开闭状态进行控制的锁体结构。
进一步,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内置型识别门系统还包括有如下 特征:
所述的透光性门体,是采用具有图像穿透功能的玻璃或塑料板实 现的透明结构,或是通过在门体基材上部所设置的镂空结构实现的。
所述的人脸识别组件,它包括有用以对人脸进行摄像的人脸摄像 模块,用以存储具有人脸识别权限的用户人脸数据的标准人脸数据模 块,用以对待识别的人脸数据进行存储的待识别人脸数据模块,用以 对前述的标准人脸数据和待识别人脸数据进行比较及识别的人脸运 算识别模块,以及用以向所述的门禁控制模块发送人脸识别结果的人 脸识别数据发送模块。
对应着人脸识别组件,还设置有如下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
设置有用以对合法用户的人脸数据进行输入及训练的人脸训练 模块,
设置有人脸识别报警模块,它是通过前述人脸运算识别模块的识 别结果,来启动报警功能的模块结构,
设置有人脸识别阈值管理模块,它是用以确定人脸识别中差异度 阈值范围的模块结构,
设置有监控模块,它包括有对人脸数据进行图片或视频形式记录 的内容录制子模块,用以播放所记录图像或音频内容的监控内容播放 子模块,以及用以存储所记录图片或音频内容的监控内容存储子模 块,以及定期对记录内容进行自动删除操作的监控内容自删除子模 块。
所述的门锁组件,包括有通过设置在透明性门体以及对应门框两 者至少其一处的阴极锁体控制组件或阳极锁体控制组件两者至少其 一。
对应着所述的门锁组件,在门框处设置可以通过电磁控制开合的 锁壁,来作为阴极锁体控制模块。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内置型识别门系统的实现方法,该方法是这 样实现的,它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1,利用人脸识别组件中的人脸训练模块进行人脸识别训 练,在标准人脸数据模块中存储标准人脸生物特征数据;
步骤2,利用透明性门体中的透明组件,用户向门体对应的内部 空间传入人脸图像;
步骤3,利用人脸识别组件中的人脸摄像模块,来录制人脸数据;
步骤4,利用人脸识别组件中的标准人脸数据模块、待识别人脸 数据模块和人脸运算识别模块,对前一步骤中所录制的人脸数据进行 识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爱登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爱登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71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CPLD的票据电子存根安全管理方法
- 下一篇: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