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块式舭双侧减横摇气囊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46443.3 | 申请日: | 2009-0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1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施仲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仲伟 | 
| 主分类号: | B63B39/06 | 分类号: | B63B39/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05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 式舭双侧减横摇 气囊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块式组合形式的舭双侧自动开合减横摇气囊,属于船舶稳定安全领域。
二、背景技术:
本发明是与目前一个发明专利申请“船舭部双侧自动开合气囊减横摇装置”(申请号2008100879121)在同一个总的发明构思下提出的新的技术改进方案,前者减摇气囊的制作是一体性的,工程量大而复杂,装卸较困难,而且一旦有局部一点受损破裂就会引起全部功能损失。因此,不能达到理想、方便、保险的使用要求。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块式的既分隔独立又能整体操作的气囊设计方案。它能既便于制作,又便于增减数量,较有利于对现有各种船舶的改造,达到气囊在一处或多次破损后仍能使其他气囊模块保持正常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舭两侧减横气囊是由左右侧相对应的许多个气囊模块组成的,左右侧相对应的气囊模块为一个功能组。一个气囊模块是有垫板,铰链上板、铰链、板壳、板扣、拉索、板壳与垫板之间粘夹固定的风箱式气囊等主要部件组成,气囊内壁通气口相连,组成一个功能组,铰链上板与垫板上端有螺丝孔,固定螺丝穿透船壳用紧固件固定。各通气管中段与注气管垂直相连,注气管又和总注气管外管垂直相接,总注气管外管内有内管,内管对准各注气管与总注气管外管开口处有开口。船内注气泵注气时就通过内管开口往外管口进入注气管再经通气管注入两侧气囊,板壳下的板扣所连的定长拉索,保证双侧气囊初展开的板壳都限于45°,当气囊定量注气完毕,总注气管内管一端有人工板手使内管旋转180°,内管开口逐被外管壁部闭塞,这时各功能组也就开始相互不通气,自成单位内互换气体,但是所有功能组的板壳压或放气囊左右交换气体行动都是在船内板壳转轴根据船摇信息电流的变化而操纵拉索统一活动的。因为各功能组相互不通气,所以万一有一处或几处气囊受损破裂它只是所属这功能组的气囊减摇功能伤失,其它各功能组不受影响,船有长短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气囊模块数。每一模块是由铰链上板垫板与船壳固定,中部有通气管与船壳起固定,下端又有定长的拉索对板壳的收放起相对的固定作用,模块间的板壳两侧又有凹凸轨嵌接。因此,模块的因定是牢靠的,由于各固定点装卸都十分方便,船内铺管和注气泵等等其他装置都很简单方便,几乎不占地方,所以用这方法改造现有各船的安全系统都极为容易被船业主所接受,其他电信息系统和拉索轴系统等已在前发明申请中所述不变,在此不再赘述。
四、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在船体一侧的位置外观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前观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一侧斜观位表示一个气囊模块与周围关系示意图
图4:是图1的横剖位上俯视管系和气囊关系示意图
图中:1、船体 2、舵 3、推进器 4、贯穿螺 5、铰链6、板壳 7、风箱式气囊 8、垫板 9、船壳 10、铰链上板11、紧固螺帽 12、注气泵 13、通气口 14、橡皮垫圈15、嵌式接缝 16、扳扣 17、水线标 18、拉索 19、拉索管20、通气管 22、水密罩 23、板壳转轴 24、旋转轴 25、注气管26、注气管口 27输气口 28、总输气管内管 29总输气管外管30、输气口 31、旋转手柄 32、通气口圈
在图1可见船侧减横摇气囊位于水线标17的二分之一以下,这是因为气囊充气后浮力自然增加约三分之一左右,船身要抬高后必须使气囊仍能在水面线以下。从1-4图所示,总气囊由分隔的各气囊模块组成:1-B小图显示每模块侧面观由铰链上板10,垫板8,与船壳9由贯穿螺丝4及紧固螺帽11橡皮圈14作固定情况,1-A小图显示相鄰板壳间凹凸轨嵌式接连15板壳6可环绕铰链5活动,板壳6与垫板8之产有风箱式气囊7,板壳6下末端向内弯以便容纳气囊7,并有板扣16多个,各连拉索18,分别经拉索管19各与旋转轴24和板壳转轴23连接,接受中心信息电流和液压旋转器等控制活动,这动作过程已在前申请中作了详细介绍没有改变,本文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仲伟,未经施仲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64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用硫酸钠制备白炭黑与亚硫酸钠的环保生产工艺
 - 下一篇:新颖车门提示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