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的含氟烷烃、合成方法及其用途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46003.8 | 申请日: | 2009-0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8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建;吴晓东;庄祥华;吴晓红;周志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水禾医用器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19/08 | 分类号: | C07C19/08;C07C17/275;A61F9/007 |
| 代理公司: | 上海衡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4 | 代理人: | 卞孜真;何东浩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烷烃 合成 方法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一种新的含氟烷烃、合成方法及用途。以全氟碘代烷为原料,经与烯烃加成、还原脱碘生成一类新型含氟烷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适中的密度、优异的流动性和屈光性能,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液体操作工具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
背景技术
全氟碳化合物用于视网膜手术是最近发展出来的一项高新技术。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以往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操作复杂,治愈率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科学家将全氟碳化合物作为一种液体操作工具应用于视网膜手术,取到了简化操作、提高疗效的显著效果,使用后手术成功率达到90%以上,使以往很多不治的眼病患者得以重见光明,因此该技术问世以后,立刻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并被迅速推广应用,我国在九十年代末也开始在视网膜手术中使用该技术。
全氟碳化合物性质稳定无毒,被眼科界称为“重水”,其独特的物理性质使其在视网膜手术中能发挥独到的治疗作用:
(1)无色透明、屈光指数与生理盐水相似,因而是良好的光学介质,注入玻璃体内腔后可清晰地看到眼底;
(2)密度大,能顶压视网膜,使视网膜下液被挤压向前经周边视网膜裂孔排入玻璃体腔内,视网膜随之平伏;能压平固定视网膜,便于剥膜操作;有效地推压视网膜,使之与色素上皮紧贴,有利于光凝或冷凝;还可以浮起低比重物质,以便于安全地取出;
(3)低粘度,注入眼内及取出均很方便;
(4)具表面张力,在液体内形成液球,一般不会经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下,且与灌注液或硅油不相溶,呈现清晰的界面,有利于氟碳液滴的识别和术后的彻底取出。
目前在视网膜手术中使用的化合物主要有全氟萘烷和全氟辛烷,都是全氟碳化合物,即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全部被氟原子取代,只含有氟原子和碳原子。它们的屈光指数、表面张力和粘度等性能都能满足视网膜手术的要求,在临床手术中效果显著,但是它们的密度较大,都在1.7g/cm3以上,在手术过程中有明显的压迫视网膜中毛细血管的现象,不利于手术的进行和患者的术后康复,因此研究开发密度适中、性能优异、可用于视网膜手术的新型氟碳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密度适中、可用于视网膜手术的含氟烷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全氟烷基烷烃化合物分子式如下:CF3(CF2)n(CH2)mCH3,其中m=1~10,n=1~10。
本发明的含氟烷烃的合成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得中间体碘代全氟烷基烷烃:
在保险粉等引发剂的作用下,全氟碘代烷与烯烃在溶剂中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碘代全氟烷基烷烃,反应式如下:
CF3(CF2)nI+CH2=CH(CH2)m-2CH3→CF3(CF2)nCH2CHI(CH2)m-2CH3
其中,引发剂可以是硫含氧酸盐如保险粉、雕白粉,金属粉末如锌粉、铜粉,以及金属氧化物等,全氟碘代烷、烯烃和引发剂的摩尔比为1∶0.8-2∶0.3-1.5,反应温度为5-100℃,反应1-10小时。所述的溶剂可以是乙腈、醇类化合物、乙酸乙酯,丙酮,氯仿,四氯化碳,吡啶,四氢呋喃、水等或者它们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含氟烷烃化合物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制得:在有机溶剂中,分子式为CF3(CF2)nCH2CHI(CH2)m-2CH3的碘代全氟烷基烷烃与还原剂反应,得到相应的含氟烷烃CF3(CF2)n(CH2)mCH3,反应式如下:
其中还原剂可以是三丁基锡氢、氢化锂铝、三丁基氯化锡/氢化锂铝等能够提供氢原子的还原剂,碘代全氟烷基烷烃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1∶1-3,反应温度为-20-100℃,反应3-10小时。所述的溶剂可以是乙醚、乙醇、四氢呋喃等。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水禾医用器械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水禾医用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60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