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气-液-固三相分离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44934.4 | 申请日: | 2009-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6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应卫勇;张海涛;李涛;房鼎业;张丽娟;鲁丰乐;孙豪义;陈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45/00 | 分类号: | B01D45/00;B01D45/16;B01J8/22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刁文魁;翟羽 |
地址: | 10001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三相 分离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反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组合式气-液-固 三相分离的方法和装置,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淤浆床类反应器上气相中液-固夹 带物的分离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化工反应设备技术领域,凡涉及气-液-固三相的化工单元 操作均会产生雾沫夹带的问题,因此,在这类单元操作的设备上部,或是设 备外围均附设有除沫装置,所以一提起除沫装置,人们一般都以为是化工领 域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正因为如此,在早期的淤浆床这种“气-液-固”三相 物系化工单元操作反应器的上部亦借助现有技术所说的除沫装置,如折流板 式、离心式、丝网式除沫装置(参见《化工原理》296~297页“除沫器”,化 工工业出版社)来回收夹带的液体微粒,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至于流失的 部分还可通过反应器外的气-液分离装置予以进一步回收,这是由于早期的淤 浆床中固体催化剂颗粒粒径在2~4毫米,不存在催化剂的夹带流失,仍然是 一种液体的雾沫夹带问题。
但是,随着催化研究的深入和催化工艺的发展,催化剂趋向于微粒化, 催化剂的粒径只有40~60微米(参见《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311页,化 学工业出版社)。发展的淤浆床反应器对气-液-固三相分离方法提出了新的要 求,即:不仅能完全捕捉回收被气相夹带的微粒,尤其是固体催化剂微粒, 而且同时能将这些回收的“液-固微粒”返回到反应床层中。如果任随催化剂 不断流失,就意味着催化过程的工况将不断恶化,最终导致催化反应过程被 迫中断;对此要求,现有的除沫器已显然做不到。
此外,经实验发现,现有的除沫器的除沫效率不高,在一定条件下,折 流板式除沫器平均的除沫效率在70%左右,离心式除沫器平均的除沫效率在 75%左右,丝网式除沫器的除沫效率最高,平均也只有80%左右。这种除沫效 率以及不能分离粒径在40~60微米的固体催化剂使现有的除沫器无法满足现 代淤浆床反应器持续操作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符合现代淤浆床反应器的要 求,提供一种组合式气-液-固三相分离的方法;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根据 上述方法,提供一种气-液-固三相分离的装置,其分离效率可达到99%以上, 能满足现代淤浆床类反应器持续运作的要求,至少能保证淤浆床反应器可持 续运作半年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组合式气-液-固三相分离的方法,采用集缩扩式、离心式、折流板 式、丝网式除沫器主要结构于一体的组合式气-液-固三相分离装置,在缩扩 式除沫器的基础上,在导流筒的外端设置螺旋式导流板,在两个锥形壳体构 成的环隙中设置螺旋式导流罩,使夹带液-固微粒的气相在环隙中增速的同 时,作旋流运动,提高分离效率,经缩扩-旋流后的气相再折流进入下一个旋 流通道,之后经再次折流,最后通过丝网式除沫层继续分离,通过组合式气- 液-固三相分离装置,气相中的液-固夹带物被回收,并返回反应器的液化层 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组合式气-液-固三相分离的装置,含有反应器壳体、筒式折流罩、 丝网层、导流筒和若干根肋,反应器壳体的上端设有筒式折流罩,筒式折流 罩外侧的上部设置有数个上支撑肋,上支撑肋的外圆弧线则与反应器壳体内 表面的弧线相固接;在上支撑肋的上部,在筒式折流罩与反应器壳体形成的 环形通道的顶端设有丝网层;在筒式折流罩下端出口处设有数个下支撑肋, 通过下支撑肋将筒式折流罩与其下方的导流筒连接成一体,其特征是,导流 筒的下端面通过数个第二肋与上锥壳体的上端面固接,承载于上锥壳体上; 导流筒的外端设有螺旋式导流板,导流筒通过螺旋式导流板与筒式折流罩的 内表面连接;上锥壳体的下端面与环形挡板固接,环形挡板的外周与反应器 壳体的内表面密封固接;在与环形挡板同一水平面上设有数根第三肋,第三 肋与下锥壳体的上部固接,下锥壳体的下端通过第四肋固接在反应器壳体的 内表面和回流管的内壁上;上锥壳体与下锥壳体的几何尺寸相同,下端面和 锥角相等,但是,上锥壳体的上端面是开放式的,下锥壳体的上端面是封闭 式的,下锥壳体的上半部置于上锥壳体下端的空腔中,由上锥壳体和下锥壳 体的斜面构成具有环隙空间的增速构件。
所述下锥壳体的锥体高度大于上锥壳体的锥体高度,因此,下锥壳体的 上端面小于上锥壳体的上端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49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部件喷涂生产线
- 下一篇:一种复合导体管电热保温复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