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4930.6 | 申请日: | 2009-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1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张玲;陶涛;李春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101/00 | 分类号: | C08L101/00;C08K3/04;C08L23/06;C08L23/12;C08L67/02;C08J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红芳 |
地址: | 20023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物 纳米 复合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碳纳米管表面处理及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聚合物基体及溶剂中具有良好分散性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纳米管具有超强的力学性能、极大的长径比、良好的电学性能、很高的化学和热稳定性等,在纳米器件、微电子、结构和功能复合材料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极小的尺寸,碳管束的剥离、在基体相中的良好分散以及界面结合是制备纳米碳管复合材料的瓶颈所在。因此,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可控修饰方法以及功能化单元对保证碳纳米管在聚合物中的良好分散和界面结合性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碳纳米管的功能化研究方向主要有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两种。化学改性方法是将功能化基团直接键接到碳管表面或是碳管表面的缺陷位置,也可通过原位聚合反应在纳米碳管的表面包裹一层聚合物膜,化学改性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碳管的结构,是以削弱碳管的力学和电学性能为代价的。物理改性方法则是采用表面活性剂、齐聚物和聚合物等对碳纳米管进行物理吸附改性,以增强其可溶性,但由于非共价键作用力较弱,其产物往往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经处理后所述聚合物以半结晶形式均匀分散于所述碳纳米管中,能很大程度地提高碳纳米管在聚合物基体以及溶剂中的分散性,在保持碳纳米管原有的力学和电学性能的前提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所述聚合物的片晶从单根碳纳米管表面垂直外延生长而出,且在碳纳米管上按一定周期排布,其结构类似于聚合物在剪切场下形成的串晶结构(shish-kebab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聚合物与碳纳米管制备上述复合结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和条件:
(1)将碳纳米管按0.01~0.1wt%的质量分数加入到有机溶剂中,超声分散1~4小时,得到碳纳米管悬浮液滴;
(2)将聚合物按0.01~10wt%的质量分数加入到与步骤1)相同的有机溶剂中,升温到聚合物熔点,待聚合物溶解得到聚合物溶液;
(3)将碳纳米管悬浮液滴加到聚合物溶液中得到混合溶液,恒温10分钟;将上述混合溶液缓慢降温至室温,过滤得到产物。
上述方法中步骤1)所述的碳纳米管为单壁碳纳米管或者多壁碳纳米管;步骤1)、2)所述的有机溶剂为邻二氯苯、环己烷、对二甲苯、二甲基亚砜中的一种;步骤2)所述的聚合物为聚乙烯、聚乙烯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尼龙6,6等结晶聚合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聚乙烯/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的SEM分析图谱;
图2是静置3个月后未处理的单壁碳纳米管与聚乙烯/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在对二甲苯中的分散对比图;
图3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结构TEM分析图谱;
图4是聚丙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结构HR-TEM分析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内容作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称取1mg单壁碳纳米管加入到装有3ml邻二氯苯的试管中,超声处理3h;同时称取2mg高密度聚乙烯加入到装有10ml邻二氯苯的试管中,置于温度设定为140℃的恒温油浴中溶解;将超声处理后的单壁碳纳米管悬浮液加入到聚乙烯溶液中,在140℃下恒温10min;取出混合溶液,让其自然降温至室温;过滤干燥即获得固体产物。聚乙烯/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结构SEM分析图谱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聚乙烯片晶在单壁碳纳米管表面形成周期排布,完全包裹碳纳米管,并且碳纳米管彼此分离。
聚乙烯/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在对二甲苯中分散,静置3个月后的分散对比图如图2所示,其中左侧为未处理的单壁碳纳米管;右侧为聚乙烯/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的分散;从图2可以看出:在对二甲苯中静置3个月后,聚乙烯/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仍保持很好的分散性,而未处理的单壁碳纳米管则分散性很差。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49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绿泥石珠光颜料
- 下一篇:耐热聚氯乙烯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