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制茶过程中杀灭茶叶中有害菌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3811.9 | 申请日: | 200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1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朱金国;黄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 |
地址: | 410004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程 杀灭 茶叶 有害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中霉菌、大肠杆菌等部分致病菌的微生物热处理除菌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种植茶叶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叶产业在我国农业产量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茶叶质量安全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等因素,涉及茶叶的原料生产和加工两个过程。值得关注的是,茶叶中的有害微生物污染是继农药残留后又一制约我国茶叶出口的技术壁垒。
霉菌、大肠杆菌及部分致病菌是目前国际上对茶叶卫生要求提出的卫生要求控制项目。茶叶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主要依赖热处理灭菌。茶叶初制和拼配加工中,热处理是重要的处理工艺,而多种热处理方式和机械的设计都只考虑了热水分或杀青效果,没有针对微生物的杀除效果。过度提高热处理温度,会使茶叶变焦而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如不及时散热,会对茶叶产生闷蒸味。目前茶叶拼配生产工艺中常用的流化床式和链板式烘干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延时保温及洁净风冷装置用于处理灭活茶叶中的霉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
本发明提供的在制茶过程中杀灭茶叶中有害菌的方法,是将制茶过程中经过热处理的茶叶,在洁净空气氛围,40-80℃条件下保温一段时间,并在该洁净空气中包装。
而保温时间可通过调节出料速度达到对茶叶保温时间的控制。目的是既要杀灭有害菌,又不使茶叶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又通过洁净空气的输入量来控制温度。
最好是进料口茶叶的温度为65~80℃。
进料茶叶的温度比较高,在保温过程中,通过流动的洁净空气缓慢降温,出口温度最好为44-46℃。
为实施上述发明方法,本发明保温灭菌装置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上进料口,出料口,设置在外壳内的与进料口和出料口匹配的物料传送装置,在外壳上还设有洁净空气输入口。
需要时,在外壳内,传送带的上方还设有紫外光灭菌灯,以加强灭菌效果。
通过处理后茶叶可达到对烘干后茶叶中霉菌、大肠杆菌以及部分致病菌进一步处理灭活的目的,其作用相对于这两种温度条件下的热处理烘干,其增效作用较为明显,所处理的茶叶其有害微生物指标达到了茶叶进口国对微生物的要求。
本发明结合目前茶叶拼配生产工艺中常用的流化床式和链板式烘干工艺,设计了延时保温处理技术,并对茶叶中的霉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烘干后的延时保温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几种菌数量进行了测定比较,处理后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数较烘干处理后明显减少,并低于国际要求限量标准,霉菌数较烘干处理后也明显降低。
本发明是茶叶在洁净空气下处理包装,避免二次污染,将热处理后传输过程中环境中以霉菌计降低至100个以下。至于获得洁净空气的方法和设备是现有技术。
本发明针对我国目前茶叶的热烘干方式,设计了延时保温及洁净空气处理,以增加茶叶热处理的有害微生物的杀除效果。本装置简便易行,在原来热处理的基础上,不需要增加大量的能耗。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茶叶热处理除菌延时保温洁净风冷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实施例用于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的保温灭菌装置见图1,包括外壳1,设置在外壳一端上部的进料口2,和另一端下部的出料口3,在外壳内与进料口和出料口匹配的物料传送装置4。在外壳1的上部设有洁净风管5,洁净风管5与洁净风机6连接,在洁净风管5上设有风量控制阀7和风量表8。在传送装置4与洁净风管出口9之间还设有气流均衡装置10。
实施例2
热处理除菌延时保温洁净空气条件下对茶叶中的微生物除菌效果的研究
选定两种热处理工艺:链板式烘干和流化床加工工艺,采用本发明装置进行微生物处理效果研究。并对处理后的霉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计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未经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38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