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远红外线产品、制作设备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40807.7 | 申请日: | 200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0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秀玲;吴子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秀玲 |
主分类号: | A61N5/06 | 分类号: | A61N5/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 旭 |
地址: | 515000广东省汕***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线 产品 制作 设备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远红线法向放射率达到一定水平的产品、一种 将普通产品转化为远红外线法向放射率达到一定水平的产品的制 作设备,以及一种将普通产品转化为远红外线法向放射率达到一定 水平的产品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按照电磁波的波长的大小,电磁波可分为Y射线、X射线、紫 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其中,红外线根据其波 长的不同又可分为远红外线、中红外线和近红外线。众所周知,远 红外线是波长在4—1000μm之间的电磁波。人体是远红外线的辐 射源,也能够与远红外线辐射产生共振吸收,当远红外线的法向放 射率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对于人体能够产生以下的作用:
(1)令水份子活性化,提高身体的含氧量
人体约70%是水分,血液的水分比率更高达80%。若血气不足, 血液中的水分子便集结成惰性水(即四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结 合),不能通过细胞膜。远红外线能使水分子产生共振,变成独立 水分子(即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提高身体的含氧量,细 胞因而能恢复活力,精神更畅旺、头脑更灵活,进而能提高抗病能 力,延缓衰老。
(2)改善微循环系统
独立水分子可自由出入细胞之间,再透过共鸣共振,转化为热 能,令皮下深层的温度微升,血流速度加快,微丝血管扩张;微丝 血管开放愈多,心脏的压力便可减少,微丝血管的功能是向人体60 兆个细胞供应氧气和营养,同时将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若微循环系统出现毛病,会导致多种毛病,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疾 病、肿瘤、关节炎、四肢冰冷麻痹等。成年人微丝血管的总长度可 围绕地球三周,被称为人体的第二个心脏,可见其重要。
(3)促进新陈代谢
微循环系统若得到改善,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便可迅速排出体 外,减轻肝脏及肾脏的负胆。这些废物包括引致癌症的重金属; 引致疲劳及老化的乳酸、游离脂肪酸和皮下脂肪;引致高血压的铀 离子,以及引致疼痛的尿酸。
(4)平衡身体的酸碱度
远红外线能净化血液,改善皮肤质素、预防因尿酸过高而引致 骨络关节疼痛。
另外,对于能源燃料产品,可以提高该类产品的燃烧率和爆炸 率。
但是目前现有的材料和产品,例如材料方面的有纺织材料、纤 维、陶瓷、塑料、橡胶、玻璃、木材、金属、水等等,产品方面的 饮品、食品、化妆品、药品、医械、保健用具、机油、汽油等等, 这些材料和产品本身能够放射远红外线,但是所放射出来的远红外 线的法向放射率太低,不足以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不足以对被作 用的有机体产生有益的效用。都存在着远红外线功效低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其中一目的是公开一种远红外线法向放射率较高的产 品,另一目的是公开一种将远红外线法向放射率低的产品转化为远 红外线法向放射率高的产品的制作设备,还有一目的是公开一种将 远红外线法向放射率低的产品转化为远红外线法向放射率高的产 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远红外线产品,包括产品本体,产 品的远红外线法向放射率为0.80—0.89。
一种远红外线产品的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将产品置于设有进风口的处理箱中;
(2)将由水晶粉末与陶瓷粉末混合烧结成媒介转化器,并设于 进风口处;
(3)在处理箱进风口处设置热风机,将热风吹经媒介转化器进 入处理箱中10分钟—8小时,使处理箱中的温度为35—500℃。
所述步骤(3)中,将热风吹经媒介转化器进入处理箱中的时间为 2—3小时,处理箱中的温度为60—80℃。
一种远红外线产品的制作设备,包括热风机和设有进风口的处 理箱,在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媒介转化器,所述媒介转化器由水晶粉 末与陶瓷粉末混合烧结而成,所述热风机将热风吹经媒介转化器进 入处理箱中。
所述媒介转化器混合烧结的水晶粉末和陶瓷粉末,其中水晶粉 末的含量占总重量的0.1%—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秀玲,未经张秀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08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