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喇叭极性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40500.7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1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天键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9/00 | 分类号: | H04R29/00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1 | 代理人: | 尹文涛 |
地址: | 5284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喇叭 极性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喇叭极性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参见图1,是耳机内的喇叭接线示意图,左喇叭L的正极与左喇叭信号输入端L0连接,右喇叭R的正极与右喇叭信号输入端R0连接,左喇叭L和右喇叭R的负极都接地。所谓左、右喇叭接反,就是指左喇叭L的正极与右喇叭信号输入端R0连接、右喇叭R的正极与左喇叭信号输入端L0连接,而左喇叭L和右喇叭R的负极都接地;所谓喇叭极性接反,就是指喇叭的正极接地而喇叭的负极接喇叭信号输入端。
目前市场上的喇叭极性测试仪,都是单声道的,这样喇叭极性测试仪无左、右喇叭接反判断的能力,因此,大量生产的耳机,即使是左、右喇叭接反了,用现有的喇叭极性测试仪也测试不出来,这样不能保障耳机产品的质量。
再有,现有的喇叭极性测试仪判断极性,是将喇叭输出的声音信号与标准信号进行振幅比较来粗略地判断出喇叭极性,因此,该喇叭极性测试仪还不能准确地判断出喇叭输出的声音信号与标准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设计出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判断左、右喇叭接反,准确地判断出喇叭输出的信号与标准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的喇叭极性测试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喇叭极性测试装置,其包括有
单片机,产生方波信号输出;
左声道输出控制电路,对方波信号整理后送到被测左喇叭,左喇叭在这一信号作用下引起膜片的振动,形成声阵信号;
左麦克风,将声振信号转换成正弦波信号;
左麦克风前置电压放大电路,对正弦波信号进行电压放大;
左功率放大电路,对左麦克风前置电压放大电路输出的信号进行电流放大;
左过零比较电路,对左功率放大电路输出的正弦波信号进行正负半周分离,形成两路方波信号输入给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将两路方波与内部产生的方波比较并判断出该被测喇叭极性是否接反;
右声道输出控制电路,对单片机产生方波信号整理后送到被测右喇叭,右喇叭在这一信号作用下引起膜片的振动,形成声阵信号;
右麦克风,将声振信号转换成正弦波信号;
右麦克风前置电压放大电路,对正弦波信号进行电压放大;
右功率放大电路,对右麦克风前置电压放大电路输出的信号进行电流放大;
右过零比较电路,对右功率放大电路输出的正弦波信号进行正负半周分离,形成两路方波信号输入给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将两路方波与内部产生的方波比较并判断出该被测喇叭极性是否接反;
报警电路,对左、右喇叭极性接反以及左喇叭和右喇叭接反进行报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当耳机的左、右喇叭接反时,用本装置去检测,用本装置内的左声道输出控制电路向左喇叭正极输入信号,如果本装置的右麦克风检测到声音信号,本装置就判断左、右喇叭接反,因此,用本装置去检测大量生产的耳机产品,可以方便地检测出耳机是否有左、右喇叭接反的问题,以提高耳机的出厂质量。
2、本装置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喇叭输出的声音信号与标准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3、本装置具有报警电路,能够及时地对喇叭的检测结果作出相应的报警,以告之检测人员及时地作出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耳机内的喇叭接线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方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检测的喇叭出现相位后移时的信号系列图;分5个子图,第一个是单片机产生的方波(同相脉冲序列);第二个是经过麦克风前置电压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两次放大后形成的正弦波;第三个是由过零比较电路将正弦波正半周期转换成的第一比较方波;第四个是由过零比较电路将正弦波负半周期转换成的第二比较方波;第五个是将第一比较方波、第二比较方波同时与第一个方波比较后形成的相位差方波。
图5为本发明检测的喇叭出现极性接反时的信号系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天键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天键电子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05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