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白钨加温精选尾矿中细粒级钨矿的选矿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0148.7 | 申请日: | 2009-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9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周晓彤;何晓娟;邓丽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3B7/00 | 分类号: | B03B7/00;B03B5/60;B03B1/04;B03D1/00;B03D1/012;B03D101/02;B03D103/04 |
代理公司: | 广东世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千知化 |
地址: | 510651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温 精选 尾矿 细粒 级钨矿 选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白钨加温精选尾矿中回收细粒级钨矿的选矿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钨资源丰富,储量与产量均占世界首位。在白钨矿和黑钨矿的共生矿石中,白钨矿与黑钨矿的比例为1∶9~9∶1。目前,黑白钨共生矿石的选矿方法是混合浮选,得到黑白钨混合精矿,通过白钨加温精选得到白钨精矿和白钨加温精选尾矿,白钨加温精选尾矿再经摇床重选得到粗粒级黑钨精矿和白钨加温浮选尾矿中的细粒级钨矿,白钨加温浮选尾矿中的细粒级钨矿经细粒级钨矿选矿获得细粒级钨精矿和细粒级钨尾矿。原矿磨矿产生的细粒级钨矿,经由以上步骤,留在白钨加温浮选尾矿的细粒级钨矿中的白钨矿与黑钨矿的比例为1∶9~9∶1。这部分细粒级钨矿约占原矿金属量的15~20%,品位0.95~5.10%,粒度为30微米以下。
虽然黑白钨混合浮选的回收率已达到80%以上,但是钨总回收率仅为60%左右,这主要是黑白钨混合精矿精选分离过程中细粒级钨矿的选矿回收率偏低造成的,钨选矿技术指标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回收白钨加温精选尾矿中的细粒级钨矿的选矿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据统计,当前选矿厂白钨加温精选尾矿中回收细粒级钨矿的作业回收率小于76%,品位小于20%,因此提高白钨加温精选尾矿中的细粒级钨矿的选别指标是提高钨选矿总回收率的技术关键。
目前细粒级钨矿的选矿方法有:脱水浓缩-浮选法、脱水浓缩-加酸-浮选法。
脱水浓缩-浮选法是将矿浆脱水浓缩至26~44%的浓度后,再进入浮选,直接浮选细粒级钨矿,该方法流程简单,但是由于白钨加温精选作业在大于90℃的条件下,加入了大量的水玻璃,造成矿物表面的可浮性变化较大,并使矿浆的pH值大于13,其尾矿经摇床重选后,得到的摇床重选尾矿pH值大于11,pH值仍较高,不利于黑白钨矿物的浮选(黑白钨矿浮选的最佳矿浆pH值为5~9),同时有18%左右的-10微米粒级的矿量存在于该黑白钨矿浮选的矿浆中,该粒级在浮选过程中分选效果很差(基本没有分选性),同时-10微米粒级的矿物的存在严重干扰其他粒级矿物的浮选分选效果。
脱水浓缩-加酸-浮选法,是在脱水浓缩后的pH=11左右的矿浆中加入酸中和,使矿浆pH值为8.5左右,再进入浮选作业,但仍有18%左右的-10微米粒级的矿量存在于该黑白钨矿浮选的矿浆中,该粒级在浮选过程中分选效果很差(基本没有分选性),同时-10微米粒级的矿物的存在严重干扰其他粒级矿物的浮选分选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对细粒级钨矿分选效果好、回收率高、药剂成本低、精矿品位高的选矿方法。
本发明的选矿方法依此由以下步骤组成:1)脱泥脱药:细粒级钨矿给矿经矿浆沉降并脱除矿浆和大部分泥后,获脱泥脱药精矿和脱泥脱药尾矿;2)脱泥脱药精矿加水后,浓缩到26~44%的矿浆浓度,矿浆pH值为8.5左右;3)细粒级钨矿浮选:按每吨细粒级钨给矿计,在26~44%的浓度的脱泥脱药精矿的矿浆中添加调整剂氟硅酸钠360~800克、水玻璃8000~12000克、硫酸铝2400~3300克和硝酸铅500~1000克,搅拌1~10分钟;添加捕收剂苯甲羟肟酸500~850克和硫酸化油酸皂100~200克,搅拌1~10分钟;经1次粗选,2~4次精选,2~3次扫选,获细粒级钨精矿和细粒级钨尾矿;50~60%苯甲羟肟酸和50~60%的硫酸化油酸皂用于粗选,35~40%苯甲羟肟酸和35~40%硫酸化油酸皂用于扫选,5~10%苯甲羟肟酸和5~10%硫酸化油酸皂用于精选。
本发明的特点是:细粒级钨回收工艺流程简单,选矿过程稳定,钨回收率高,药剂成本低,所用选矿药剂对环境无污染,尾矿水可达排放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细粒级钨矿的选矿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未经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01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