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空间衍射光的保偏光纤定轴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8858.6 | 申请日: | 2009-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3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哲;钟振;钟金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6/024 | 分类号: | G02B6/02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淑珍;廖继海 |
地址: | 510630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空间 衍射 偏光 纤定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偏光纤的定轴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保偏光纤定轴方法,主要的做法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任意方位角的特征量曲线和特征图,然后将该曲线或特征图与标准曲线库或标准图库中曲线或图样进行互相关,互相关的极大值所对应的角度即为所求偏振轴的方位角。
中国发明专利ZL200610122819.0公开了一种基于空间衍射光的保偏光纤定轴方法,采集空间衍射光的背向衍射图像来解决保偏光纤的定轴问题,并基于衍射图像的图像特征量或中心图像的特征量来进行定轴。该方法中,要建立标准曲线,用测量的曲线与标准曲线做互相关运算从而定轴。实践中,标准曲线的建立难度较大,从而限制了该定轴方法的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空间衍射光的保偏光纤定轴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建立标准曲线,定轴速度快。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空间衍射光的保偏光纤定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激光束垂直照射到已除去保护层的保偏光纤上,在空间中垂直于光纤的平面内出现衍射图像;
(2)在光源与保偏光纤之间的位置上放置一成像屏,使激光束照射保偏光纤在空间所成的背向衍射图像在其上成像;
(3)用带镜头的CCD摄像机将衍射图像中光强明显较强的那部分衍射图像清晰地拍摄下来,并传送到图像处理器;
(4)对衍射图像进行对称性分析,获得衍射图像的对称系数;
(5)旋转保偏光纤,重复步骤(3)和步骤(4),得到对应保偏光纤不同方位角的衍射图像;并获得保偏光纤方位角与对称系数的对应关系曲线;
(6)选取对称系数大于0.96的相邻90度方位角的曲线的两个波峰,其中一个波峰对应快轴,另一个波峰对应慢轴,依据保偏光纤快轴与慢轴衍射图像的差异性判断出快轴和慢轴对应的波峰及方位角,从而实现定轴。
进一步的,步骤(5)中旋转保偏光纤采用两台步进电机同步旋转,从而得到保偏光纤各个方位角的衍射图像。
进一步的,步骤(4)分为以下子步骤:
(4.1)设置一个移动窗口;
(4.2)移动窗口以衍射明条纹为中心;
(4.3)移动窗口从衍射图像的最上方一步步移动到最下方或者从衍射图像的最下方一步步移动到最上方,移动过程中,对移动窗口包含图像的上半部与下半部做互相关运算,得到一系列互相关值;
(4.4)一系列互相关值中的最大值即为该衍射图像的对称系数。
进一步的,移动窗口的宽度为衍射明条纹的宽度的3~12倍,移动窗口的长度为拍摄的衍射图像的长度的5/8~4/5。
进一步的,步骤(4.3)中,移动窗口每移动一个像素点,就对移动窗口包含图像的上半部与下半部做一次互相关运算,并得到一个互相关值。
本发明的定轴方法的工作原理如下:
根据激光束受光纤散射的原理,当激光束垂直光纤纵轴照射到光纤侧面上时,将在空间一平面内形成360°的衍射图像,而且相对激光束方向的前向衍射图像和背向衍射图像的强度,较上、下这两个方位的衍射图像的强度要强得多。对于理想圆截面和折射率均匀圆对称分布的单模光纤,当光纤以中心为轴,被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由于光束入射条件及内反射光的光程没有发生变化,背向衍射图像将不发生变化。对于内部结构非圆对称分布的保偏光纤,光纤的转动将引起内反射光光程的变化,因此散射图像会随光纤的转动而发生变化。于是,通过采集背向的衍射图像,并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就可以获得保偏光纤偏振轴方位角与衍射图像的对应关系,从而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来实现保偏光纤偏振轴的定轴。
如图1所示,设保偏光纤的慢轴方向为0°角,设任意时刻慢轴与激光入射方向成夹角θ,则图1中所示是θ=90°的情况,图2~图7所示分别为θ角为0°、40°、90°、120°、180°、270°的衍射图像,可以看出,当激光束以快轴方向入射时与以慢轴方向入射时所面对的光纤的内部结构是有差异的,由图2、图4对比可知,这二种情况下所产生的衍射图样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慢轴方向入射时中央条纹的连续性好,条纹几乎成一整体,而快轴方向入射时的中央条纹的连续性较差,几乎是由一些亮点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88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