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茶叶中残留农药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8620.3 | 申请日: | 2009-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6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谢敏楠;林里;栾天罡;刘伟;贺英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卫 |
地址: | 510275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茶叶 残留 农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茶工艺,具体涉及一种去除茶叶中残留农药的预处 理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茶叶生产国,但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面临着 严峻的形势,主要的问题是农药残留相当严重,根据广东省工商理局 2006年的抽查结果,7市64个大小型商场、批发市场、个体经营店 销售的茶叶,不合格率高达50%以上,主要是由于农药残留超标。 此外,茶叶农残超标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出口的瓶颈,由于发达国家利 用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截至 2006年1月欧盟的规定已增加到210项;210项以外的农药残留项目 采用0.01mg/kg的“默认标准”;硫丹的限量更是从原来的30mg/kg 猛降至0.01mg/kg;而日本也在2006年5月的“肯定列表制度”中, 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176项。我国的茶叶出口量 已经从2000年的2.8万吨逐年降至2005年的1.6万吨,累计降幅高 达42.8%。
茶叶生产以采摘为分界点,总的分为田间种植和加工两大过程, 生产程序主要包括:种植-施药-(安全间隔期)-采摘-晾晒-杀青-捻 揉-干燥等,杀青后的加工工序可能因不同的茶叶品种而异。
农药的残留源于前期的田间种植过程,据相关报道,我国茶叶农 药残留,除了来自直接喷洒外,还来自间接获得,包括:第一,从土 壤中吸收,如六六六;第二,由水携带;第三,空气漂移。所以,田 间采摘的茶叶难免含有由田间操作或者环境污染引入的农药残留。这 些农药随即被带入到加工阶段。
我国的茶叶加工工艺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通常采摘后的茶叶未 经任何处理即直接进行加工,而在自然环境已经普遍恶化的今天,这 种原始的工艺必将导致环境中的污染物在茶叶中大量残留。
由于农药在茶叶表面的吸附力较强,若要去除茶叶上的农药,单 靠用水浸泡清洗对农药的去除效果并不佳,尤其对于水溶性较低的农 药,去除效果十分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效果好的 去除茶叶中残留农药的方法。
一种去除茶叶中残留农药的方法,其是将茶叶采用臭氧水处理。 本发明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将茶叶采用臭氧水处理后能去除残留的 农药。
作为进一步优化,可以将茶叶置于臭氧水-光催化联合处理设备 中,采用臭氧水和紫外光对茶叶联合处理,则可以大大降低茶叶的农 药残留。
作为进一步优化,茶叶与臭氧水的重量比约为1∶9-1∶11,臭氧 水浓度保持在0.7-0.9mg/L,紫外光源为UV等,波长254nm,光 强度43uw/cm2。
作为进一步优化,可以在紫外光周围设置附有TiO2的镍网作为 光催化剂以提高降解效率。
作为进一步优化,当残留农药仅为有机磷类时,其中臭氧水为碱 性臭氧水,pH值在8~10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处理方法 可使茶叶在加工为成品后残留农药完全去除,处理步骤简单易行且容 易控制,成本低廉,有益于环保,基本不影响茶叶中的有效物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含有1.9mg/kg氯氰菊酯的茶叶鲜叶置于臭氧水-光催化联合处 理设备中,加入相当于茶叶鲜叶10倍重量的水,通入臭氧气体使臭 氧水浓度保持在0.8mg/L;打开光强度为43uw/cm2的245nm紫外灯 源,紫外灯外围有水晶套管,并有TiO2的镍网围绕在紫外灯周围; 处理30分钟后沥干,再进行杀青、揉捻、干燥等其他制茶步骤。
经此预处理,所制得的茶叶与传统制茶法相比,氯氰菊酯农药 残留量由0.22mg/kg变为完全检不出,从而符合了欧盟的限量规定。 茶多酚仅比传统制茶法下降了10%。
实验表明,当氯氰菊酯在茶叶鲜叶的残留量近2.0mg/kg时,用 清水浸泡30分钟后去除率仅为35%,而在臭氧水-光催化联合处理同 等时间,去除率达到85%。这是因为紫外光与光催化剂接触时能激 发OH·的产生,尤其在O3水时存在的情况下,能引发一系列自由基 反应,快速激发出大量的OH·,这种OH·能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 本实验结果表明,OH·对吸附在茶叶表面的农药同样有很好的降解作 用。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86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