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山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面源污染防控与饮水工程相结合的建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35836.4 | 申请日: | 200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1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红;颜蓉;姬红利;杨林章;洪丽芳;付利波;李运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A01G1/00;A01C21/00;C05G3/04;C02F3/3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栗仲平 |
地址: | 21000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山区 集中 饮用水 水源 地面 污染 饮水 工程 相结合 建造 方法 | ||
1.一种地面源污染防控与饮水工程相结合的山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所述各步骤之间的顺序可以互换:
(1)、采用控制水土流失的间种或者套种模式种植山区作物;所述间种作物面积与套种作物面积的比例,控制在1∶1~1∶3之间;
(2)、利用施肥技术节氮控磷、改善土壤有机质:
(2)-1、施用大颗粒有机-无机复合肥,施用量在200~400kg/亩/年;
(2)-2、碱性土壤采用施用惯用化肥量1~5%的硫酸铝,双氢氨或元素硫;偏酸性土壤,施用惯用化肥量1~8%的五氯硝基苯或聚丙烯酰胺;
(3)、种植多级植物篱:从山顶至山底,等距离、等高建设3~6级植物篱,每条植物篱带宽50~150cm;
(4)、建立生态沟渠:在沟底每隔2m的地方放置一座0.04m3的复合基质吸附坝;在两边沟壁每间隔0.5m种植大型水生植物;并在生态沟渠出口端,设置阀门,调控生态沟渠内部水位高低;(5)、建立生物塘:生物塘水深不少于2.5m,具有进出水阀门,自动调控池塘水位;生物塘近水岸约1.0m区域及池塘边坡,种植大型水生植物;
(6)、建立土壤渗滤系统:土壤渗滤系统选择在距离生物塘100m之内建设,四周采用砖混结构砌成墙,内部填充人工土壤,生物塘排放的水直接进入土壤渗滤系统;
(7)、建立集水井:集水井建设在土壤渗滤系统的出水口附近,3~5m之内;集水井底部比土壤渗滤系统出水口低1~2m,土壤渗滤的出水经过自然土壤再次渗滤,进入集水井;
(8)、建立蓄水池:采用高压泵从集水井抽水至蓄水池,供作物灌溉或者利用管道引入村落供村民饮用;
步骤(1)所述的种植模式中,山区间套种主导作物选自:玉米、甘蔗、梨树和/或向日葵;
步骤(3)所述的多级植物篱,采用经济型作物;
步骤(4)所述的生态沟渠中所述的种植大型水生植物选自:菖蒲、茭白、水葱、旱伞草、马蹄莲和/或梭鱼草;
步骤(5)所述的生物塘所种植的大型水生植物,选自:菖蒲、茭白、水葱、旱伞草、马蹄莲和/或梭鱼草;
步骤(6)所述的土壤渗滤系统中的人工土壤为:细沙∶土壤∶褐煤∶沸石=3∶2∶1∶1;
步骤(7)所述的集水井,底部比土壤渗滤系统出水口低1~2m;
步骤(8)所述的蓄水池:蓄水池建设在山顶或者山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源污染防控与饮水工程相结合的山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所述的种植模式中,山区间套种主导作物分别采用“玉米”、“玉米+向日葵”,“玉米+梨树”,“辣椒+覆膜”四种水土流失控制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3)所述的多级植物篱中的经济型作物,选自:金雀花、梨树、山楂、花椒、板栗、核桃、桃树和/或茶叶树;
步骤(4)所述的生态沟渠中种植大型水生植物选自菖蒲、茭白、水葱、旱伞草、马蹄莲和/或梭鱼草;
步骤(5)所述的生物塘所种植的大型水生植物,种植密度为0.5m×0.5m;
步骤(8)所述的蓄水池,采用自动液位调节器,自动控制蓄水池水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面源污染防控与饮水工程相结合的山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所述的多级植物篱,是依等高田埂建设;
步骤(4)所述的生态沟渠的建设中增加有以下步骤:先平整沟渠,清除沟底淤泥和两边沟壁的杂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面源污染防控与饮水工程相结合的山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4)的建立生态沟渠,是依托山谷原有排水沟渠改造;
所述步骤(5)的生物塘,是建设在距离生态沟渠出水口至500m范围内;生物塘的建设容量,应至少满足容纳小流域内暴雨初期前30min的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583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粘接剂组合物、膜状粘接剂和电路部件的连接结构
- 下一篇:叠加式互为止水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