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负一体化多功能泵输送系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34800.4 | 申请日: | 2009-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9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虞瑞鹤;崔功龙;张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市电站辅机厂 |
主分类号: | B65G53/16 | 分类号: | B65G53/16;B65G53/34;B65G53/40;B65G53/66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22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负 一体化 多功能 输送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粉末物料气力输送系统装置,特别是大中型燃煤发电厂气力除灰系统装置,锅炉烟气脱硫系统的石灰石粉气力运输系统装置。
背景技术
燃煤发电厂锅炉排放的灰、渣已作为一种资源被开发利用,因此锅炉烟气除尘器干灰一般采用气力除灰方式,随着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输送距离增长,现有气力除灰系统难以满足经济、实用、可靠、节能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国内燃煤发电厂单机容量越来越大(如单机容量1000MW)、锅炉烟气除尘器灰斗数量增多、灰量增大和输送距离长等客观因素,采用现有单一气力除灰系统很难满足要求。如采用复合式气力除灰系统,则系统复杂、工程投资大、能耗高。
2、由于现有气力除灰系统中的所有仓泵类输送设备,都受到仓泵进料方式的限制,已形成在锅炉烟气除尘器每个斗下必需安装一套压力式输送设备(如仓泵)的普通规律。是现有气力除灰系统仓泵数量多,输送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3、所有仓泵输送方式都是输送压缩空气在仓泵内与干灰混合后间断输送,存在必需将第一套仓泵干灰输送到灰库后才能输送第二套仓泵内干灰,形成输送距离与输送灰气比成反比的普通规律,是造成输送压缩空气输送干灰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4、在锅炉烟气除尘器灰斗数量多、输送灰量大、输送距离长的工程条件下,一般都采用负压气力除灰系统集中输送烟气除尘器灰斗内干灰到中间灰仓,或采用小仓泵正压集中输送烟气除尘器灰斗内干灰到中间灰仓,再从中间灰仓采用大仓泵将干灰正压输送到终端灰库的两级气力输送方式。
5、由于现有下引式仓泵难以控制出料速度,因此容易造成堵管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济实用,一套仓泵连接多个灰斗,无需中间灰库,一次性将灰输送到终端灰库,且能调节仓泵的出料速度,不易堵管的气力输送系统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设计方案,一种正负一体化多功能泵输送系统装置,包括多功能仓泵,多功能仓泵负压装灰装置、多功能仓泵正压输送装置,其中多功能仓泵负压装灰装置包括产生负压装置、仓泵顶气灰过滤装置、负压输灰管道、正压补气装置,至少包括两个锅炉烟气除尘器下灰斗通过负压输灰管道与多功能仓泵连接,产生负压装置通过仓泵顶气灰过滤装置与多功能仓泵相连,负压输灰管道远离多功能仓泵的端部连有正压补气装置;多功能仓泵输送装置包括增压流化管道、增压管道、流化管道、流化装置、气动出料阀、出料管道,正压输灰管道,流量调节装置组成,增压流化管道通过增压管道与仓泵顶气灰过滤装置相连,增压流化管道通过流化管道与仓泵内流化装置相连,气动出料阀位于多功能仓泵的下方与出料管道相连,出料管道通过正压输灰管道入料点与正压输灰管道相连,在正压输灰管道上,入料点的前方设置流量调节装置,控制经过入料点的压缩空气流量大小,以控制仓泵出料速度。
所述发明的仓泵运输系统装置,其中多功能仓泵连接有两根负压输送装置,从而使一套多功能仓泵能连接更多灰斗。
每根负压输灰管道最佳连接四个锅炉烟气除尘器下灰斗。
所述的产生负压装置可以是文氏管、罗次风机进气侧、真空泵之一种。
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可以是流量孔板。
所述的正压输送管道采用分段变径技术,其末段输灰管径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Qvnh=Qvn+Qvh m3/min
Qvnh——末端气灰混合物流量 m3/min
Qvn——输送压缩空气量 m3/min
Qvh——输送灰量 m3/min
υf——管道末速度 m/s
所述的正负一体化多功能泵输送系统装置可以成对配置,共同连接于同一正压输灰管道,以提高输送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市电站辅机厂,未经镇江市电站辅机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48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材镀膜机
- 下一篇:一种Fe3Al-Al2O3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