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碱法造纸废液制备混凝土外加剂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4463.9 | 申请日: | 2009-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9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闫勇;郑翠红;朱伟长;俞海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4/24 | 分类号: | C04B24/24;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3002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造纸 废液 制备 混凝土 外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作混凝土外加剂的技术范畴,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利用碱性纸 浆废液制作混凝土外加剂的技术。
背景技术:
混凝土外加剂是混凝土改性的重要方法和技术,是现代混凝土不可缺少的 组分之一,混凝土外加剂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新技术。掺少量外加剂 可以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提高硬化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目前,混凝土外加剂是天然物质或人工化合产物,按功能分为四大类:改善混 凝土拌和物流变性能的外加剂,包括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泵送 剂等;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化性能的外加剂,包括缓凝剂、早强剂和速凝 剂等;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包括引气剂、防水剂和阻锈剂等;改善混 凝土其他性能的外加剂,包括膨胀剂、防冻剂、着色剂等。为了混凝土材料的 可持续发展,降低外加剂的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各种工业废料生产外加剂,改 革外加剂的配方和生产工艺,生产物美价廉效高的外加剂产品,是混凝土外加剂 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我国没有足够的木材作为造纸业的原材料,通常采用稻草或麦秆代替木 材。稻草或麦秆是以碱法制造纸浆。造纸厂用烧碱与稻草或麦秆蒸煮所产生的 纸浆废液,俗称黑液,杂质含量很高,废水处理非常困难,成本高昂。其原因 是此种废液中含有约8%的碱,而提取此碱的成本很高,故造纸厂无法承受,都 是把这类黑液不加处理地直接排放,对河流造成严重污染。对工农业生产和人 民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利用碱法造纸废液制作混凝土外加剂,不仅可以减少碱法造纸厂所产生的 环境污染,而且可以为水泥及混凝土行业提供质优价廉的外加剂,是一件保护 环境,减少污染、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利国利民的良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碱法造纸废液制作一种混凝土外加剂,此外加剂大幅 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改善混凝土施工性能,降低施工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 抗冻性。
本发明提供的混凝土外加剂,是由下列反应得到:取一定量的碱性纸浆废 液,用普通的酸碱滴定的方法检验其游离碱含量,加入与其中游离碱等摩尔数 的天然松香,在搅拌下于100℃-180℃反应20-80分钟,得到混凝土外加剂。可 直接采取液体包装,可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将其制备成粉末状。
本发明中,松香和减法造纸废液中的游离碱生成松脂酸皂表面活性剂,可减少 水泥颗粒聚集的趋势,破坏水泥颗粒产生的絮凝,释放被水泥颗粒所包围的水, 因此增大砂浆的流动性,减少用水量;同时,也使水泥充分润湿,提高强度; 松脂酸皂又是很好的加气剂,在砂浆中引入许多微小的气泡,这些气泡稳定, 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同时气泡破坏了砂浆中毛细管道,使砂浆不易 分层,提高砂浆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案:
实例1:
含8%游离碱的2000克碱性纸浆废液,加入1208克松香,在160℃下加热 30分钟,将得到的产物干燥得到粉状物。
混凝土的配方如下:
水泥(标号32.5)用量:230kg/m3
用水量:147kg/m3
水灰比:0.64
砂率:28.4%
粉状外加剂加入量占固体总重量的0.016%
实例2:
含8%游离碱的2000克碱性纸浆废液,加入1208克松香,在180℃下加热 20分钟,将得到的产物干燥得到粉状物。
混凝土的配方如下:
水泥(标号32.5)用量:230kg/m3
用水量:147kg/m3
水灰比:0.64
砂率:28.4%
粉状外加剂加入量占固体总重量的0.018%
实例3:
含8%游离碱的2000克碱性纸浆废液,加入1208克松香,在100℃下加热 80分钟,将得到的产物干燥得到粉状物。
混凝土的配方如下:
水泥(标号32.5)用量:230kg/m3
用水量:147kg/m3
水灰比:0.64
砂率:28.4%
粉状外加剂加入量占固体总重量的0.0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44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鉴权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网络联接技术及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