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药液体制剂的陶瓷膜分离在线耦合超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33101.8 | 申请日: | 200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6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潘林梅;郭立玮;黄敏燕;朱华旭;倪荷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61/14 | 分类号: | B01D61/14;B01D61/20;B01D65/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冯 慧 |
地址: | 21002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药 液体 制剂 陶瓷膜 分离 在线 耦合 超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陶瓷膜分离的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陶瓷膜微滤中药液体制剂的膜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通常含有无机盐、生物碱、氨基酸、有机酸、酚类、酮类、皂苷、甾族和萜类化合物以及蛋白质、多糖、淀粉、纤维素等,一般高分子量物质主要是胶体和纤维素等非药用性成分或药用性较差的成分,药物有效部位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较小。
中药液体制剂大多由水、醇等溶媒浸制而成,其煎煮液中除含各种不同的活性有效成分外,还含有大量一般无药理活性的大分子物质如前所述的蛋白质、多糖、淀粉、纤维素等。因此中药液体制剂的精制澄清工艺是该类制剂的重点和难点。
中药口服液去除无效大分子物质一般采用传统的水提醇沉法,但醇沉法对药物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等选择性差、损失严重,而且还存在乙醇用量大、成本高、效率低、生产周期长、产品存在沉淀等缺点。
无机陶瓷膜用于中药口服液其除杂效果相当于40%~60%的乙醇处理,并且对中药药液中糖类杂质如多糖、糖蛋白等的去除比醇沉法更有效,简化了澄清除杂工序,缩短了生产周期。
中药药酒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浸出大量高分子及有机大分子,因而贮藏过程中易产生沉淀,进而影响其澄清度,这已成为药酒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药酒澄清一般采用低温静置沉化、加澄清剂等方法,但在上述处理过程中有效成分可能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尤其在使用澄清剂的条件下,有效成分可能会被吸附凝聚和发生化学变化,使有效成分含量降低。
无机陶瓷膜对中药药酒的工业化生产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其主要有以下三个优点:纯物理分离、无相变,有利于保存药酒的生物活性及代谢稳定性,易于保持原配方中的有效成分;明显地提高了药酒澄清度和储存稳定性;节省大量溶剂,工艺流程与生产周期短,操作简便,易行。
中药注射剂中热源是一种脂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几千到几十万,传统的除热源方法有两种:高温和吸附剂吸附。但这两种方法成本高,耗费能源,吸附剂的再生也比较困难。
无机陶瓷膜如法国TAMI无机陶瓷膜分离技术能有效地去除注射液中的热源,不但原方中的有效成分不会损失,且使产品的澄明度提高,放置相当时期后,无沉淀出现,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无机陶瓷膜分离技术应用于中药液体制剂生产的特点和优越性虽然非常的明显,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其日益突出的膜污染问题已成为该技术进一步推广的制约因素。因此控制膜污染、选择膜的再生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浓差极化和膜污染使微滤通量随时间下降非常严重。浓差极化主要是膜表面局部溶质浓度增加引起边界层流体阻力增加;膜污染由膜表面吸附溶质(尤其是微细药渣和蛋白质、淀粉、多糖、胶体等高分子物质)形成,它包括膜的孔道被大分子溶质堵塞引起膜过滤阻力增加、溶质在孔内壁吸附、膜面形成凝胶层增加传质阻力三方面。
因此针对膜污染产生的原因,可以采用合适的在线方法控制膜污染,强化膜过程。常用方法有附加场、脉冲、反冲、机械刮除等。附加场包括电场、超声场、磁场、微波场等。
国内对超声波在微滤膜中的应用报道多局限于超声波辅助污染膜的清洗。如舒莉,吴波,邢卫红等.陶瓷膜污染的超声波辅助清洗[J].化工进展,2006,25(10):1184-1187.中提到的以乳化液污染的管式氧化锆陶瓷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超声波对污染膜的清洗效果。王晓丽,陈蕊,高博等.污染微滤膜的超声波辅助清洗实验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8):129-132.中提到的通过实验证明对于大豆分离蛋白溶液污染的微滤膜单纯用超声波辅助水清洗效果相对较差。因此,这种超声清洗方法仅能辅助污染后的膜清洗,耗时长、能耗高、清洗频繁,且清洗效果远不如化学试剂。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陶瓷膜分离中膜易污染、而超声波仅用于清洗且清洗效果差的缺陷,提供一种中药液体制剂的陶瓷膜分离在线耦合超声方法,可以在线控制膜污染、降低清洗频率、显著提高膜的分离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未经南京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31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扇叶及变型
- 下一篇:一种复合滤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