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类肌压电纤维复合材料驱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3035.4 | 申请日: | 2009-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2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陈仁文;雷娴;刘祥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2/00 | 分类号: | H02N2/00;H01L41/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小红 |
地址: | 210016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电 纤维 复合材料 驱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类肌压电纤维复合材料驱动器,属于智能结构主动控制器件或新型驱动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基于压电材料逆压电效应的压电驱动器在光学精密加工工程、微电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超精密机械制造、超精密微机器人操作、地震测量、生物工程、医学及遗传工程等高技术领域正逐步得到很好的应用。国内对压电驱动及控制技术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压电驱动器有尺寸小、线性好、控制方便、位移分辨率高、频率响应好、能耗低、无噪声等优点。但是,目前压电驱动器从理论研究到产品形成、应用和推广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怎样提高压电驱动器的输出位移和驱动力,而使用的激励电压又较小,是目前压电驱动器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要保证这一点,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改进已有压电材料的制作工艺或寻找新型成分的压电材料,从压电材料本身提高其应用价值;二是通过改进基于压电材料的驱动器的外部结构,提高驱动器的性能;三是利用压电叠堆作为驱动元件。
交叉指形压电复合材料是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最新发展形式,其结构为:在压电复合材料上下表面蚀刻铜电极,在一个平面内,边缘为主电极,中间正负电极交叉排列,上下表面对应位置电极同性,压电纤维极化方向和外电场均平行于纤维方向,由于逆压电效应(利用d33压电系数)压电复合材料就能够产生沿纤维方向的较大应变。但该结构产生的平行于纤维方向的电极分布不均匀,并且压电陶瓷在长度方向上没有达到充分的利用。所加的电压也要求比较大。而且,这种结构是一种片状结构。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专利号为200810019459.0)公开了一种含有金属芯的压电陶瓷纤维,该纤维包括:金属芯、包覆金属芯的压电材料以及外表的涂布电极,其中的金属芯可以作为电极使用。当给金属芯和外表电极分别加上不同极性的电压时由于逆压电效应在压电陶瓷纤维的长度方向将会产生变形,有驱动力输出。但是,单根压电陶瓷纤维本身比较细,输出的驱动力有限,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较小激励电压下产生较大位移和输出力的类肌压电纤维复合材料驱动器。
含金属芯或碳纤维芯的压电纤维是一种改进的压电复合材料。它共具有里、中、外三层结构:最里面一层为一根金属芯或碳纤维芯,可作为其一个电极。其外面的中间层是包裹它的压电材料;最外层为压电材料表面喷镀的导电层,作为压电纤维的另一个电极。这样里面的芯层与表层的金属构成了两个电极。若给这两个电极分别加上不同极性的电压,在中间层的压电材料上便加上了径向电压,由于逆压电效应(d31常数作用),压电材料在轴向将会产生机械变形,有位移和力输出。本发明利用这种压电纤维设计了一种激励电压小、驱动力和驱动位移大的类肌形复合材料驱动器
一种类肌压电纤维复合材料驱动器,属于智能结构主动控制器件或新型驱动器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由以下结构组成:若干单根压电纤维平行排列,并通过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分布的导电胶及绝缘胶将其粘合成整体,形成像肌肉组织一样的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上述单根压电纤维由内到外依次由导电芯、压电陶瓷涂层、外表电极构成。其中,所有单根压电纤维的同一端具有导电芯裸露段;所有压电纤维的外表电极中间段通过导电胶粘合;所有压电纤维的导电芯裸露段也通过导电胶粘合,该导电胶层与压电纤维外电极在长度方向上还应存在一定绝缘距离;这两层导电胶的中间留空的部分以及剩下的首尾两段留空部分都通过绝缘胶粘合,使外表电极和导电芯之间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绝缘保护层。从纤维束的金属芯和外表电极分别引出一根电极作为驱动器的电极。在其两端加上电压时,在纤维束的长度方向将有驱动力输出。由于单根压电纤维的压电层很薄,故所需的驱动电压较小。又由于该驱动力为所有单根压电纤维输出力之和,故有较大的驱动力输出。
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有利于内部导电芯与外表电极绝缘的预加工的优选方案是,在其端部(假设统一为右端)去掉其外层电极,剩下绝缘的压电材料,将这一部分压电材料的最右端再去掉压电材料,露出一小段芯材。
附图说明
图1是经过预处理的含导电芯层的压电纤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类肌压电纤维复合材料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1.导电芯,2.外表电极,3.压电陶瓷,4.绝缘胶,5.导电胶,6.压电纤维内电极的公共引出端,7.压电纤维外电极的公共引出端,8.第一绝缘区,9.第一导电区,10.第二绝缘区,11.第二导电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30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