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铱配合物电致发光与分子印迹识别技术的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32848.1 | 申请日: | 200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1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宋启军;顾海星;袁荷芳;齐文静;刘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G01N27/48;C07F15/00;C09K11/06;C08J5/18;C08L29/04;C08K5/56;C08K3/0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22江苏省无锡市蠡湖***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配合 电致发光 分子 印迹 识别 技术 传感器 | ||
1.基于铱配合物电致发光与分子印迹识别技术的传感器,其特征是:将电致发光材料固定到玻碳电极的表面,形成电致发光固相电极;然后在电致发光固相电极表面滴涂溶胶-模板分子印迹液,待溶胶-模板分子印迹液成膜后,将含氮化合物的模板分子洗脱,形成电致发光-分子印迹传感器;
所述电致发光材料为铱配合物、聚乙烯醇及碳纳米管;
所述的铱配合物为三(2-苯基吡啶)铱、二(2-苯基喹啉)-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铱、二(2-苯基吡啶)-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铱、二(2-苯基吡啶)-N-萘基甲基丙烯酰胺铱、二(2-苯基吡啶)-N-(4-甲基苯基)甲基丙烯酰胺铱、聚二(2-苯基喹啉)-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铱或聚二(2-苯基吡啶)-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溶胶-模板分子印迹液含有下述材料:四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及溶剂与催化剂;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与无水乙醇,所述催化剂为盐酸;这些材料的加入量是每平方毫米玻碳电极表面含四乙氧基硅烷50-100微克、苯基三甲氧基硅烷3-10微克、以及甲基三甲氧基硅烷2-8微克、去离子水1-4微升、无水乙醇2-6微升、盐酸0.01-0.03毫升;这些材料聚合后加入含氮的印迹分子,所述印迹分子的加入量为每平方毫米玻碳电极表面含有0.8-50.0微克,形成分子印迹膜。
3.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铱配合物电致发光与分子印迹识别技术的传感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在玻碳电极上涂电致发光材料:将0.5-1.0克聚乙烯醇溶于10-50毫升N,N-二甲基甲酰胺和水的混合溶液中,于80-100℃下加热,使聚乙烯醇完全溶解,形成聚乙烯醇溶液;后将聚乙烯醇溶液自然冷却至室温,随后将聚乙烯醇溶液置于-10至-50℃下冷冻,之后将聚乙烯醇溶液置于0-5℃下解冻,得到溶液A;取2-6毫克碳纳米管和3-7毫克铱配合物溶于溶液A中,超声震荡40-60分钟,得到溶液B;用微量进样器移取5-10微升溶液B,滴涂到玻碳电极表面,再将玻碳电极置于30-80℃下烘干10-80分钟,使溶剂挥发掉,在玻碳电极表面形成均一的电致发光材料膜,制成电致发光固相电极;
步骤二,分子印迹膜修饰电极,将四乙氧基硅烷、无水乙醇、苯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去离子水及盐酸混合后,再利用超声波混合均匀,加入量分别是四乙氧基硅烷2-10毫升、无水乙醇2-10毫升、苯基三甲氧基硅烷100-400微升、甲基三甲氧基硅烷150-400微升、去离子水0.5-3.0毫升及盐酸50-200微升,形成混合物;再在混合物内掺入印迹分子,印迹分子的加入量是20-100微升,再搅拌1-8小时,形成分子印迹液;取5-10微升分子印迹液直接滴涂于电致发光固相电极表面,在室温下晾干;再浸入甲酸溶液中,搅拌洗涤0.5-4小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制得电致发光-分子印迹识别传感器;
所述电致发光材料为铱配合物、聚乙烯醇及碳纳米管;
所述的铱配合物为三(2-苯基吡啶)铱、二(2-苯基喹啉)-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铱、二(2-苯基吡啶)-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铱、二(2-苯基吡啶)-N-萘基甲基丙烯酰胺铱、二(2-苯基吡啶)-N-(4-甲基苯基)甲基丙烯酰胺铱、聚二(2-苯基喹啉)-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铱或聚二(2-苯基吡啶)-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284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