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端荧光灯片管弯管成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2372.1 | 申请日: | 200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1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新;凌峰;杨洪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兴市晨虹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23/045 | 分类号: | C03B23/045;C03B23/06 |
代理公司: | 宜兴市天宇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蔡凤苞 |
地址: | 21426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灯 弯管 成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对单端荧光灯片管弯管成型装置的改进,尤其涉及一种弯管效率和成品高,节省玻管的弯曲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单端荧光灯片管,不论是U型,还是花辨型或莲花灯片管等,都是由玻璃直管经过一次弯管、移动入模定型二个过程,例如通入压力气体使弯曲玻管圆润定型,或是入模压弯后再通入压力气体圆滑定型。例如简单的U形片管,直管经加热软化,由机械手夹持玻管两端对合弯管成U形,再移入可对合/分开模具中定型;莲花灯片管,由机械手夹持玻管两端对合弯管成U形或大致U形,然后移入对合/分开模具压弯定型。
现有技术荧光灯片管弯管(图17),都是先由一对机械手29平直将加热软化直玻管7从加热装置接过来,同时作相向合拢动作,将直玻管弯管成U形或大致U形,然后由另一对机械手28接过放入定型模具中定型。此弯管方式至发明单端荧光灯以来均是如此,未有任何改变,为行业所默认。此弯管方法及装置存在不足:例如弯管二个过程需经二副机械手交接完成,即第一对机械手将加热软化后的玻璃直管对合弯管,然后再由第二副机械手接过后送入最终定型模具位置,由模具合拢定型(U型片管)或压弯定型(例如莲花灯片管),为满足二副机械交接需要加长灯管端头,而在弯管后工序中还需切除此增加长度,增加了灯管无效而工艺所需工艺段的浪费,同时对一些未熔软段要求比较短的特殊片管,因无上下交接位置,还不适用机械弯管,只能依靠手工弯管;其次,因需二副机械手交接过程,从而导致成型速度相应降低,生产效率提不高;第三,交接程序会使熔软的玻璃管因交接时间延长,会产生形状变化,以及交接时产生抖动,均会导致弯曲片管入模合格率降低,增加废品率。而此二副机械手交接带来的成型速度低,入模合格率低,增加工艺过程及无效玻管浪费三大缺点,人们也知晓,但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单端荧光灯片管弯管成型。中国专利CN1762869公开的弯管加工有4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对玻管的正中部位进行加热,将所述的玻管对弯,第二个步骤是将对弯后的玻管均匀加热至软化点,第三个步骤是将已加热至软化点的对弯后玻管放置到弯管模具上,利用弯管机进行弯管,第四个步骤是在所述的玻管的对弯处连接一根排气管。
为减少在交接过程中软化玻管的变形,提高入模合格率,申请人在先申请200810123373.2两个方向弯曲荧光灯片管弯曲成型方法及装置,在第一次弯曲成类似U形后,由两侧整形模具合拢整形,然后由模具对合压弯成型。仅是从提高弯曲U形玻管符合后续压弯入模形状合格率考虑。因此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只需一对机械手即能完成片管弯管成型,成型效率和入模合格率高,节约玻管的单端荧光灯片管弯管成型装置。
本发明目的实现,弯管成型装置主要改进构思有二点,一是采用多组弯管机械手相间设置于间隙转动转台,通过转台间隙转动,实现弯管后转动至定型模位置,由定型模合拢定型;二是各弯管机械手既能作合拢弯管/分开拿管,又能径向伸缩,根据需要还能上下移动。从而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本发明目的。具体说,本发明单端荧光灯片管弯管成型装置,包括玻管加热软化装置,带管铗的机械手合拢/分开弯管装置,分开/合拢定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机械手合拢/分开弯管装置有多个,相间设置于间隙转动转台圆周,各机械手合拢/分开弯管装置,至少能作径向伸缩,玻管加热软化装置、分开/合拢定型模具,设置于转台径向外面。
本发明所说
玻管加热软化装置,与现有技术相同,可以是多种加热软化装置,例如逐支滚动前移的火焰熔烧软化装置,例如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中国专利200820041459.6荧光灯片管熔烧软化装置;电加热软化装置,例如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中国专利200820038310.2荧光灯弯管加热装置等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兴市晨虹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宜兴市晨虹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23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通讯频道配置预警方法
- 下一篇:信息上报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