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剪刀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31464.8 | 申请日: | 200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6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杨德中;段俊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B26B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6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剪刀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剪刀的控制方法,尤其涉及电剪刀的安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剪刀作为电动工具中的一个种类,其包含剪切地毯等厚纤维的电剪刀、剪切电缆线的电剪刀、修剪树枝的电剪刀等。这些电剪刀通常包含一个固定刀片和一个活动刀片,两刀片之间形成一个刀口。活动刀片在电机的正反转驱动下作往复摆动,从而使得刀口连续地打开闭合。为了减少使用时发生的意外事故,电剪刀必须满足安全标准的规定。以修剪树枝的修枝剪为例,安全标准中规定:一旦开关断开,修枝剪的刀口应自动张开至最大,以保证安全性。
为了满足上述安全标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利用类似于微处理器MCU的芯片实现可编程控制。同时,这一解决方法存在一个限制,即MCU失效处理。当MCU受到干扰而失效时,其可能会发出错误指令,即在修枝剪的开关未按下的情况下,MCU发出指令,使得电机转动,从而带动刀片运动实施剪切动作,这一错误指令而导致的电剪刀误操作将极有可能伤害到使用者。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和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了的电剪刀的控制方法,具有此种控制方法的电剪刀能够有效地避免了由于MCU失效而造成的危险,提高了电剪刀的安全性。
本发明所揭示的电剪刀的控制方法,包含步骤:按下开关,供电模块工作,微处理器启动;当开关和微处理器同时为有效输出时,控制系统控制电机运转;当开关松开后,微处理器维持供电模块开启,控制系统控制电机反转,从而带动活动刀片张开;当活动刀片张开至最大位置时,微处理器控制电机停转,关闭供电模块。
具有上述控制方法的电剪刀,只有当开关和微处理器的输出同时为有效时,微处理器才能控制电机转动,实施剪切动作。因此,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微处理器失效发出错误指令而造成的危险,提高了电剪刀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的修枝剪示意图。
图2是修枝剪控制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案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3是图2所示修枝剪控制系统的部分电路图。
图4是修枝剪控制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案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5是图4所示修枝剪控制系统的部分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案
电剪刀的形状、种类繁多,本实施方案中以修枝剪为例。参照图1,修枝剪10包含机壳1以及安装在机壳1内的电机2(图中未显示)。修枝剪10的刀具部分由固定刀片3和活动刀片4组成,其中,固定刀片3相对于机壳1固定安装,活动刀片4通过一个动力传递装置与电机2连接。固定刀片3和活动刀片4之间形成一个刀口5。开关6安装在机壳1上。为了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所,修枝剪10采用电池包供电,其可安装在机壳1的末端(图中未显示)。
参照图2,其显示了修枝剪10控制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案的电路原理框图。为满足安全标准的规定:当开关断开时,刀口应自动张开至最大,修枝剪10采用了微处理器MCU 7来实现这一标准。如图所示,MCU 7与两个位置传感器11连接,该第一、第二位置传感器11分别感应活动刀片4的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并向MCU 7输出信号。MCU 7通过一个MOSFET桥驱动电路8与电机2以及由四个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组成的全桥电路9连接。该微处理器MCU 7根据位置传感器11输出的信号控制电机2的正反转,通过动力传递装置带动活动刀片4作往复摆动,从而使得刀口5连续地打开闭合,实施剪切动作。在本实施方案中,位置传感器11采用霍尔传感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用其他合适的传感器代替。
MCU 7与开关6通过一个或门电路12与供电模块13连接。这样,当开关6断开后,供电模块13仍向MCU 7供电,于是MCU 7控制电机2反转,带动活动刀片4向着刀口5打开的方向摆动,直到刀口5张开至最大时,第一位置传感器11工作且输出信号给MCU 7,MCU 7控制电机2停止转动,并且关闭MCU 7的供电模块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14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