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结构可控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31024.2 | 申请日: | 2009-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04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汪信;陈胜;朱俊武;刘孝恒;杨绪杰;韩巧凤;陆路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G45/02 | 分类号: | C01G45/02;B82B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结构 可控 纳米 二氧化锰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微结构可控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MnO2是研究较为广泛的多功能过渡金属氧化物,它具有环境友善、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等优点,并且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由于它的形貌多态性及晶体结构的丰富性(如α,β,γ,δ,λ等晶形),经常被用在催化、离子交换、分子筛吸附、生物传感器、电池电极材料及储能等领域。
近年来,由于材料纳米化所带来的新奇效应,人们对于纳米MnO2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一维MnO2纳米结构如纳米针、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管等,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电学、磁学以及机械性能而备受关注。其中,对一维纳米材料的微结构控制一直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因为不同微结构的纳米材料会具有不同的性能,如果能够通过简单改变实验参数而使纳米材料的微结构发生改变,则就有可能实现对纳米材料性能的有效调控,大大拓展其使用范围。
目前一维MnO2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水热、回流、溶胶凝胶、液相沉淀、超声、电化学沉积等。但是它们具有诸如反应温度高、反应时间长、实验操作复杂、能耗较大、不能进行有效的微结构调控等缺点,严重限制了其进一步工业化生产。例如,Steven L S等以硝酸钾和硝酸锰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的粘结剂(聚乙烯醇,甘油和葡萄糖),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纳米针、纳米棒和纳米线)的纳米MnO2。但较长的反应时间、复杂的操作、较高的焙烧温度以及粘结剂的使用使该方法的工业化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Liu J,Son Y C,Cai J,Shen X,Suib S L,Aindow M.Size Control,Metal Substitution,and Catalytic Application of Cryptomelane Nanomaterials Prepared UsingCross-linking Reagents.Chem.Mater.2004;16(2):276-28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温、快速、操作简单的软化学方法,在温和条件下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制备多种微结构的MnO2纳米晶。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微结构可控纳米MnO2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MnCl2·4H2O与异丙醇混合配成溶液;
步骤二:将步骤一配好的溶液在搅拌下升温至60℃~83℃;
步骤三:将KMnO4与水加入步骤二制备好的溶液中,反应3min~2h;
步骤四:将步骤三反应得到的黑色沉淀离心、洗涤、干燥、研磨即得到可控微结构的MnO2纳米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1、操作简单,设备便利,周期短,适用于工业化生产;2、反应温度相对较低,不同微观形貌的纳米MnO2均在低于83℃的温度下生成;3、无需加入任何稳定剂、模板剂或表面活性剂,产物的后处理方便;4、仅通过简单的改变反应条件,获得了多种形貌的MnO2纳米晶,可对产物的形貌进行有效的调控;5、所得材料在电化学测试中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表明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微结构可控纳米MnO2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不同反应条件所得纳米MnO2的透射电镜照片,其中图(a)是KMnO4溶于5mL水后一次性加入得到的针状纳米MnO2,图(b)是KMnO4溶于20mL水后一次性加入得到的纺锤状纳米MnO2,图(c)是KMnO4溶于水后慢速滴加,滴加速率为0.05mL/min得到的棒状纳米MnO2,图(d)是KMnO4溶于水后慢速滴加,滴加速率为0.3mL/min得到的介于针状与棒状之间的纳米MnO2。
图3是本发明所得针状与棒状纳米MnO2的循环伏安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10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