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储能电动操作装置的储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29403.8 | 申请日: | 200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0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楼铭达;毛海锋;徐惠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未来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0 | 分类号: | H01H3/3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陆明耀;陈忠辉 |
地址: | 215144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操作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操作塑壳断路器的储能电动操作装置中的储能系统, 属于低压开关附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操作塑壳断路器的手柄合闸或分闸的时间大概在1秒左右,时 间较长,因此需要使用储能电动操作装置来辅助合闸或分闸,使其时间缩 短到60毫秒左右。
传统的储能电动操作装置中的储能系统一般采用两种方式。
第一种,采用拉簧直接作用在与塑壳断路器手柄相抵接的滑块上,通 过锁扣来储能和释放操作,目前西门子的储能电动操作装置采用该结构。 这种储能系统要求弹簧压缩行程比较大,影响拉簧的寿命;由于拉簧拉住 储能电动操作装置的滑块,滑块就无法随手柄移动,影响对储能电动操作 装置的状态指示机构的设计。
第二种,用直列式压簧压缩储能往复运动的储能电动操作机构,目前 施耐德、三菱的储能电动操作装置采用该结构。这种储能系统的压簧大致 垂直地设置在储能电动操作装置中,使整个储能电动操作装置的结构复 杂,成本也相对较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成 本较低的操作塑壳断路器的储能电动操作装置中的储能系统。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储能电动操作装置的储能系统,包括:支撑座,及设置在支撑座 上的操作机构,减速机构,储能机构和释能机构,所述储能机构和释能机 构使储能电动操作装置在储能和释能两种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储能机构包 括凸轮和弹簧,所述凸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撑座上,且所述凸轮上偏心设 置有轴,所述轴与设置在支撑座上的轴之间连接有所述弹簧;当储能电动 操作装置处于储能状态时,所述两个轴处于近距离位置,所述弹簧呈压缩 状态;当储能电动操作装置处于释能状态时,所述两个轴处于远距离位置, 所述弹簧呈释放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上的轴上枢轴设置有导管,所述凸轮上的轴枢 轴设置有导柱,所述导柱可相对滑动地设置在导管内部,所述弹簧套接于 所述导管和导柱外。
再进一步地,所述凸轮固接于一主轴,所述主轴由操作机构驱动、并 经减速机构传动后转动,从而带动凸轮转动。所述储能电动操作装置在储 能和释能两种状态之间切换时,所述凸轮为360度转动。所述轴垂直设置 在凸轮的圆柱面上,所述弹簧的中心轴线与主轴的轴线垂直。
更进一步地,所述减速机构为转动设置在支撑座上的齿轮传动机构。 所述操作机构为可以驱动齿轮传动机构传动的电机或手动机构,所述电机 的电机轴或手动机构的齿轮与齿轮传动机构的齿轮啮合。
本发明的释能机构包括位于凸轮圆周面上的凸台及一在储能状态时 与所述凸轮抵接的锁扣,当储能电动操作装置在储能状态向释能状态切换 时,所述锁扣与凸台脱开。
进一步地,所述锁扣通过一根轴枢轴连接在支撑座上,所述锁扣在远 离凸轮的另一端设置有销,有一拨叉拉动该销从而使锁扣转动,并与凸台 脱开。
再进一步地,所述拨叉由一电磁铁控制拉动或由一回转件手动控制拉 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结构简单可靠、成本较低;实现与 通过由塑壳断路器手柄来指示断路器工作状态的技术完美吻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发明的储能系统处于储能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2:图1的主视图。
图3:图2的俯视图。
图4:本发明的储能系统处于储能状态时,其凸轮和锁扣的位置示意 图。
图5:本发明的储能系统处于释能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6:图5的主视图。
图7:图6的俯视图。
图8:本发明的储能系统处于储能状态时,其凸轮和锁扣的位置示意 图。
其中:
1 轴 2 导管 3 弹簧
4 轴 5 导柱 6 凸轮
61 凸台 7 锁扣 8 轴
9 拨叉 10 回转件 101 销孔
11 电磁铁 12 主轴 13 支承座
14 齿轮 15 销 α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未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未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94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