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色氨酸酶法转化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29347.8 | 申请日: | 2009-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5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焦庆才;赵根海;刘均忠;张飞;刘茜;肖国安;王先兵;曾庆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13/22 | 分类号: | C12P13/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锡瑜 |
地址: | 210097***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色氨酸 转化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L-色氨酸的酶法转化制备方法。
二、背景技术
色氨酸(tryptophan),又名α-氨基-β-吲哚丙酸,是Hopkins和Cole在1902 年发现并分离到的一种氨基酸。它有D-和L-型两种异构体,天然存在的只有L- 色氨酸。L-色氨酸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被广泛 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等领域。
根据目前文献报导L-色氨酸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发酵法
发酵法生产L-色氨酸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发酵法和前体添加发酵法。
直接发酵法中常用的L-色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枯 草杆菌,北京棒杆菌等。如Fukui(JP 1974,20:391)等由枯草杆菌选育的5-氟色 氨酸(5-FT)抗性变异株,可积累L-色氨酸9.6g/L。Nakayama等(JP 1982,5:694) 进一步改造变异株,使其具有5-FT和8-氮鸟嘌呤(8-AG)双重抗性,连续流加 邻氨基苯甲酸,可积累L-色氨酸15.6g/L。Oikawa等人(JP 2000342294,2000) 发明一种以乳酸为起始原料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即先将乳酸氧化为丙酮酸, 再与吲哚和铵离子反应得L-色氨酸。Hatakeyama等人(US 5776740,1998)采 用一步法生产L-色氨酸,即在含有甘氨酸、甲醛、吲哚和具丝氨酸羟甲基转移 酶的微生物细胞水溶液中合成L-色氨酸。目前,体内和体外的遗传操作技术已 经用于新型色氨酸产生菌的选育。
2、酶转化法
酶促转化法具有终产物积累量高、反应周期短、分离提纯容易等优点,它 是廉价生产L-色氨酸最为有效的方法。国内外研究者构建并筛选了高产L-色氨 酸酶和L-色氨酸合成酶基因工程菌,为用酶工程技术生产L-色氨酸奠定了基础。 在氨基酸主要生产国日本,几家大公司如三井东压、三菱油化和三乐等均采用酶 促转化法生产L-色氨酸。据文献报道(日经生物技术,1987,(1):8)日本三 乐公司克隆了大肠杆菌色氨酸合成酶基因和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Tase)基因, 用甘氨酸为原料合成L-丝氨酸,再加入吲哚生产色氨酸,产量为90g/L。
Ishiwata等采用化学法合成DL-丝氨酸,用恶臭假单孢菌消旋酶将D-丝氨 酸转型为L型,加上底物吲哚,用大肠杆菌色氨酸合成酶进行酶促转化,产色 氨酸为110g/L。Yukawa等(Process Biotech.,1987,(12):165)构建了带有色氨酸 合成酶基因的大肠杆菌K-12,酶促转化L-丝氨酸和吲哚得L-色氨酸200g/L。 Genex公司Hamilton等(Trends in Biotechnology,1985,8(3):64-68)克隆了色氨酸 酶基因,以L-丝氨酸和吲哚为底物酶促转化产L-色氨酸200g/L。
国内韦平和等(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9,16(6):37-39)利用PCR 技术扩增了JM105色氨酸酶基因,构建色氨酸酶基因工程菌WW-4,以L-丝氨 酸和吲哚为底物酶促转化产L-色氨酸49g/L,L-丝氨酸转化率为84.2%,吲哚转 化率为93.6%。张绪梅等(生物技术通讯,2006,17(1):12-14)构建色氨酸 合成酶基因工程菌BA3,其色氨酸合成酶活性是对照菌的3.7倍。
3、化学合成法
色氨酸的化学合成途径很多,主要有以吲哚为原料及在合成过程中生成吲哚 环两大类(氨基酸杂志,1983,4:29-33)。但上述二种方法合成色氨酸或合成 路线长、或需采用价格昂贵的特殊原料、或构建吲哚环的路线反应步骤多,涉及 原料多,工艺条件较苛刻,操作难度大,而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制备L-色氨酸的方法。
目前,在我国氨基酸生产领域和食品发酵等工业生产过程中,副产品为大量 不能直接用于食品和医药方面的富含L-丝氨酸的混合氨基酸,而该混合氨基酸 直接分离制备L-丝氨酸成本高、效率低。本发明采用富含L-丝氨酸的混合氨基 酸作为酶法制备L-色氨酸的原料,反应条件温和,色氨酸合成酶或色氨酸酶专 一性强,转化率高,可以达到转化L-丝氨酸为易于分离的L-色氨酸的目的,实 现了工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成本低,工艺流程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大学;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93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