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晾衣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8779.7 | 申请日: | 2009-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8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孙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坤泰金属制品厂 |
主分类号: | D06F57/02 | 分类号: | D06F57/02;D06F57/08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 |
地址: | 215331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晾衣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晾衣架,尤其是一种多功能晾衣架。
背景技术
现在使用的晾衣架主要是由矩形框架组成的,这种结构的框架占用面积大,而且不方便安装,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晾衣架结构进行改良。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晾衣架,该多功能晾衣架安装方便,可进行手动调节,使用便捷。
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晾衣架,以使用方向为基准,由呈纵向设置的两个调节杆和至少一个晒衣框组成,所述调节杆可拆卸固定于需安装晾衣架的设定物体上,所述晒衣框可纵向移动定位铰接于两调节杆一侧,且该晒衣框可朝向调节杆翻折,这样可实现晒衣框的位置高度调节以及在不使用时可折叠收拢,需使用时只需将晒衣框翻折到所需的位置,使用灵活;所述调节杆至少由两上、下顶杆和一个调节杆组组成,上顶杆固连调节杆组上端,下顶杆固连调节杆组下端,通过调节杆组实现上、下顶杆的总距离调节,即实现了对整个晾衣架的高度调节;所述晒衣框由两个托臂、至少一个晾杆和两个吊绳组成,各晾杆分别间隔固定定位于两托臂之间,其中一个晾杆两端分别固连于两托臂另一端,两吊绳一端分别固连于所述两个托臂上,且两吊绳分别可伸缩调节卡制于位置高于对应的晒衣框与调节杆铰接位置的两调节杆上,这样可通过吊绳长度伸缩调节来定位所需的晒衣框使用时的位置。
以使用方向为基准,所述调节杆可拆卸固定于需安装晾衣架的设定物体上的结构是:上顶杆上端面上和下顶杆下端面上分别形成有一连接板,该连接板可拆卸固定于需安装晾衣架的设定物体上。
以使用方向为基准,所述晒衣框可纵向移动定位铰接于两调节杆一侧,且该晒衣框可朝向调节杆翻折的结构是:所述晒衣框和两调节杆之间设有两活动转臂组,两活动转臂组分别可纵向移动定位于两调节杆上,所述晒衣框的两托臂一端分别铰接于两活动转臂组上,所述托臂可相对活动转臂组朝上、下翻折各90度,这样通过活动转臂组延调节杆的纵向移动,可调节托臂一端的位置高度,再通过吊绳的长度伸缩调节,进一步调节托臂与调节杆的角度位置关系,最终定位晾杆的位置。
以使用方向为基准,所述两吊绳分别可伸缩调节卡制于位置高于所述晒衣框的两调节杆上的结构是:所述调节杆上设有吊绳卡制块,所述两吊绳卡制块分别对应固连于位置高于晒衣框与调节杆铰接位置的两调节杆上,吊绳可伸缩卡制于所述吊绳卡制块上,这样可根据需要伸长或缩短吊绳的使用长度,根据需要将吊绳卡制于吊绳卡制块上,使用更为灵活方便。
以使用方向为基准,所述调节杆包括有若干中顶杆,与上顶杆相邻的中顶杆上端与固连于上顶杆的调节杆组下端固定连接,与下顶杆相邻的中顶杆下端与固连于下顶杆的调节杆组上端固定连接,相邻两中顶杆间通过调节杆组固接,这样通过调节各调节杆组来调节上顶杆和与其相邻的中顶杆、下顶杆和与其相邻的中顶杆以及各中顶杆之间的距离,来调节上、下顶杆之间的总距离,即实现了对整个晾衣架的高度调节。
设有两个晒衣框,连接一个晒衣框的活动转臂组可纵向移动定位铰接于两上顶杆一侧,与其相对应的吊绳卡制块固连于上顶杆的上部;连接另一个晒衣框的活动转臂组可纵向移动定位铰接于背向所述上顶杆上晒衣框的两下顶杆的另一侧,与其相对应的吊绳卡制块固连于所述定位铰接于上顶杆上的晒衣框和固连上顶杆的调节杆组之间的上顶杆上。
所述晒衣框上设有两个晾杆。
所述吊绳为钢丝绳,运用钢丝绳可稳定定位晒衣框与调节杆间位置且可使晾杆能承受设定的重量,该承重一般为可晾晒物品重量30KG-40KG。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调节杆组调节上、下顶杆之间的总距离即实现对晾衣架整体高度的调节;由于托臂铰接于活动转臂组上,又通过纵向移动活动转臂组即可调节托臂一端的位置,加上吊绳长度的可伸缩调节,进一步调节托臂与调节杆间的角度位置关系,即可实现对晾杆的高度调节;调节后通过上、下顶杆固连于需安装场所,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坤泰金属制品厂,未经昆山坤泰金属制品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87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丙纶油剂
- 下一篇:一种木质素纳米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