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富硒纳米珍珠粉配方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8671.8 | 申请日: | 200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3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洪舒 |
主分类号: | A61K8/98 | 分类号: | A61K8/98;A61K35/56;A61K38/44;A61P3/02;A61P25/20;A61Q1/12;A61Q17/04;A61Q19/00;A61K31/047;A61K31/191;A61K31/202;A61K31/215;A61K31/2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5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园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珍珠粉 配方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富硒纳米珍珠粉配方及其生产方法及该配方药物萃取和纳米粉体制备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珍珠,性寒、味甘咸,入心肺经,具镇心定惊,清肝除翳,生肌解毒之功效。”珍珠药的药用价值以下几个方面:珍珠粉被人体吸收后,通过参与机体代谢,达到全身肌肤的整体调理和保养。它能促进新生细胞合成,并不断补充到皮肤表层,使皮肤光滑、细腻、有弹性。珍珠粉涂面后通过促进人体肌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合成,保持皮肤白皙。此外,由于SOD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防止皮肤衰老、起皱。珍珠粉为全天然成分,具有镇心安神、加深睡眠、消除紧张疲劳的作用,能让肌体保持充沛的精力,解脱失眠的痛苦。我国唐代的李洵在他著得《海药本草》中,就说明珍珠有“主明目、除面瘢”(即面部黑斑)的美容作用,因而唐代的艺人就已采用珍珠末涂面,使颜面更细腻白嫩。
据元朝“御药院方”中的“珍珠粉方”记载,将珍珠研为极细粉末,以人乳或牛乳和匀,每日敷面,可润肤白面,治疗面部黑斑。据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四六载:“珍珠味咸甘寒无毒。镇心点目。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坠痰,除面斑,止泄,除小儿惊热,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该文已将珍珠的主要美容及药用功能作了归纳。同朝代的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所采用的治雀斑的“莲子胡同方”,基主药也是珠儿粉(即珍珠粉),据“医方类聚”一百四十八卷所载“真珠丸方”:以珍珠为首药,再配以丁香、木香、沉香、五味子、鹿茸、肉桂、龙骨、白茯苓等药,可补元气、益精髓,悦泽颜色,治一切冷气、明耳日、助脏腑,安心神,强筋骨。珍珠的这些近乎神奇的作用,根据医学药理分析,是由于珍珠中所含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及大量的碳酸钙等,通过口服肠胃吸收及透过表皮细胞和腺体吸收,能起到调节人体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加强血液微循环、增强机体活性等等的作用。妇女面部黄褐斑等色素的生成,主要是因为精血不足、气滞血瘀,内分泌失调(女性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这五期中,内分泌最易失调)。珍珠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生命元素,这些生命元素只有珍珠粉研磨成尽可能细的粉末状态,使其最大限度上离子化后,才能得到人体充分吸收后以发挥出各自的特异功能。
珍珠中含有的元素种类很多,除含有钙38.82%、碳12.57%、氢0.34%、氮0.52%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如:镁、锰、铝、铜、铝、铁、钨、锌、铅、钡、铬、镍、钻、银、金、铁、硅、锂、碘、溴、锆、钍、铜、钪、硒等。珍珠水解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甲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等。碳酸钙能使胃液中和,钙离子能使血液蛋白纤维进原形成蛋白纤维,进而使血液凝固。钙进入人体,能激发人体能源三磷酸腺贰生物催化剂三磷酸腺酶的活力,并且具有调节血液酸碱性的功能,对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健康及延缓衰老都有一定的作用。由于蚌体能通过一系列生理活动,富集分散在水中的微量元素,并将它们汇总到珍珠中,而珍珠中的许多微量元素,有相当一部分是人体缺乏而需要补充的物质。因此,可以认为珍珠是人体微量元素的理想供应物。珍珠中含的过渡金属元素如锰、铁、钴、钼、铜等,在它们的原子结构中有未满的d电子层,可以形成不同价态的金属离子,这些离子除作为酶的活化中心或激发酶的活性之外,还广泛参与人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电子传递体(如铁氧化还原蛋白、细胞色素等)和氧载体(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不可缺少的组分,金属离子更多的重要功能是作为酶的活化剂和组成金属酶。由此可知珍珠(粉)对人体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洪舒,未经苏州知微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洪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86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