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溶藻活性铜绿假单胞菌及在蓝藻水华控制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8165.9 | 申请日: | 2009-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1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常宏;任洪芹;张平;王秋硕;薛雅蓉;双惊雷;张新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1/04;C02F3/34;C12R1/385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锡瑜 |
地址: | 210097***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活性 铜绿 假单胞菌 蓝藻 控制 中的 应用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具有溶藻活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发酵液、浸膏在蓝藻水华控制中的应用。
二、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蓝藻对湖泊水系的污染日益严重,太湖、巢湖、滇池等淡水水域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引起各级政府、环境及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寻求治理的良方。江苏省2007年设立太湖专项研究治理太湖蓝藻、国家科技部2008年底也将蓝藻的治理列入国家重点科技发展研究项目973,投入巨资研究解决蓝藻污染的问题。
目前治理蓝藻的一般思路是利用化学法、物理法、生物学方法等综合治理,其中生物方法由于具有环保、经济等优点,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利用溶藻细菌(algae-lysing bacteria)控治蓝藻是可行的生物学途径之一。溶藻细菌是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或杀死藻类、溶解藻细胞的细菌统称[1],它们是水环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藻的生物量、乃至生态平衡均有着重要作用[2],也有研究者认为水华的突然消亡可能与溶藻细菌的感染有关[3]。因此,从水华暴发水体中分离安全、有效的溶藻细菌,继而用于水污染治理的思路,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4]。
截至目前,国内已筛选到的溶藻细菌还很有限,其中包括华南理工大学李木桂等人从广州市黄埔区某富营养化池塘中分离的两株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和一株短小芽孢杆菌[5],南京农业大学汪辉等人[6]从青岛市黄岛边的某富营养化池塘中分离到的1株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的溶藻菌和东南大学赵传鹏等人[7]从太湖中分离的一株假单孢菌属的溶藻菌。但由于水体环境的复杂性,寻找更多种类适应于不同水体环境的、溶藻效果更好、可安全使用的溶藻菌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刚,席宇,赵以军.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环境科学研究2002,15(5):43-46
(2)赵以军,刘永定.有害藻类及其微生物防治的基础—藻菌关系的研究动态.水生生物学报1996,20(2):173-181
(3)Roth PB,Twiner MJ,Mikulski CM,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algicidal bacteria active against the red tide dinoflagellateKarenia brevis.Harmful Algae 2008,7(5),682-691
(4)Imamura N,Motoike I,Shimada N,et al.An efficient screeningapproach for antimicrocystis compounds based on knowledge of aquaticmicrobial ecosystem.J Antibiotics 2001,54(6):582-587
(5)李木桂,刘晶,潘伟斌,张海燕.3株溶藻菌生长特性研究初报.广州环境科学2007,22(2):1-3
(6)汪辉,刘兆普,魏微,赵耕毛,刘兴国.一株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物质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08,28(5):461-465
(7)赵传鹏,浦跃朴,尹立红,吕锡武,李先宁.溶微囊藻菌的分离与溶藻作用.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4):602-606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强溶藻活性且安全的、使用方便的细菌以及含有该菌代谢产物的发酵液或乙酸乙酯萃取浸膏,用于控制水华蓝藻。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研究从太湖水中分离获得的一株具有溶藻活性的铜绿假单胞菌R219的溶藻特性,该菌株已保藏于国家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2754,保藏日期为2008年11月21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1.菌种的分离
从太湖无锡水域采集水样,用查氏液体培养基富集培养,之后采用系列稀释和涂布平板法分离可培养细菌,并根据菌落特征进行菌株初步归类。
2.溶藻活性筛选及溶藻方式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81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然杀伤细胞及其培养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产腺苷蛋氨酸的菌种及其筛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