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连续生产的液液自动分离的装置及其分离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27715.5 | 申请日: | 2009-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4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 发明(设计)人: | 孙冬兵;王树清;陈智萍;张爱娟;夏明;姚淑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惠康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17/025 | 分类号: | B01D17/025 |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顾伯兴 |
| 地址: | 226009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连续生产 自动 分离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分离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连续生产的液液自动分离的装置及其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在石油及石化的连续生产过程中,经常存在油品带水的问题,比如原油集输过程中的脱水、石化蒸馏塔顶回流切水,油品酸碱精制后油品与酸碱也的分离等。油品带水不仅对油品的输送、计量、质量及生产储运系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在化工生产中,经常会有两种不相溶的混合液体产生,如不加以分离,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状况,而现在通常使用两种方法来分离液体,一种是将混合液体收集至一定数量,然后静置,通过人工分层将其分离,但这种方法只能用于间隙式生产,不能用于连续式,而且需要一台较大的混合液收集贮槽,投资较大,需要人工操作,耗费人力,且人工分层,不确定因素多,易发生失误,导致事故;另一种是采用离心萃取机,利用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的原理,使具有密度差的不相混合液体分离,这种设备不仅投资较大,且因其高速旋转,需要消耗能源,也需要人工操作,耗费人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种节约资源、设备投资少、不需人工操作即可稳定、安全运行的用于连续生产的液液自动分离的装置及其分离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连续生产的液液自动分离的装置,包括进液管、分层槽,进液管的一端置于分层槽内,在分层槽的上、下部侧面分别连接有第一出液管、第二出液管,而第一出液管、第二出液管又分别连接有第一接收槽、第二接收槽,第一接收槽和第二接收槽上分别设有第一放空管、第二放空管和阀,在分层槽的底部设有排污口,排污口连接有阀,分层槽的顶端设有第三放空管,且第三放空管与第二出液管相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槽、第二接收槽的高度低于第二出液管。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进液管置于分层槽内的上部,与分层液位相平。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所述分层槽为圆柱型。
一种用于连续生产的液液自动分离的装置进行液体分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混合液连续从进液管进入分层槽,在分层槽中,混合液中的液体根据自身的密度分离、分层,根据牛顿定律P=ρgh,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中,混合液中的两种具有密度差的液体,在相同的液柱压强下,混合液中不同密度的液体,其密度与液体液柱高度的比例关系为:h1/h2=ρ2/ρ1,h1为第一出液管与轻组分的下表面的高度,h2为第二出液管与重组分上表面的高度,ρ1和ρ2为两种液体的密度,这样,轻组分从第一出液管流入第一接收槽,重组分从第二出液管流入第二接收槽,废水直接从排污口排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设备投资少,只需要一台较小的分层槽和工艺管道即可,更加节能、环保,不需要人工操作即可安全、平稳地连续运行,避免了因人工操作引起的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进液管、2-分层槽、3-第一出液管、4-第二出液管、5-第一接收槽、6-第二接收槽、7-第一放空管、8-第二放空管、9-排污口、10-第三放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惠康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惠康国际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77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