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激光打标的PMMA抗冲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27042.3 申请日: 2009-05-25
公开(公告)号: CN101575464A 公开(公告)日: 2009-11-11
发明(设计)人: 张明祖;余林华;倪沛红;闻荻江 申请(专利权)人: 苏州大学
主分类号: C09C1/28 分类号: C09C1/28;C09C3/12;C09C3/10;C08L33/12;C08K9/06;B29C45/78;B41M5/26
代理公司: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陶海锋
地址: 215123江苏省***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应用于 激光 标的 pmma 材料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增韧改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激光打标的PMMA抗冲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塑料件上进行激光打标,近些年来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常用的激光打标塑料有PP、PVC、ABS等,但这些塑料却各自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例如,PP分子主链上交替存在叔碳原子,在热、氧、光等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各类热氧老化和光降解反应;PVC不仅抗冲性差(纯硬质PVC制品缺口冲击强度只有2-3kJ/m2),而且热稳定性差,在较低温度下即开始明显分解、降解;而ABS树脂则是耐候性和耐紫外线较差,其树脂表层的PB含C=C双键,双键在老化过程中发生断链和交联而变脆。这些材料进行激光打标时,标记颜色不纯正,且与底板色的对比度偏低。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除在冲击强度偏低外,其他力学性能以及耐候性等方面均较好。除此之外,PMMA材料进行激光打标时,标记颜色纯正,且与底板色的对比度高。因此,对PMMA进行增韧改性,将有利于PMMA激光打标产品的开发。

目前,PMMA增韧改性常用的方法有共聚增韧和共混增韧等方法。例如:

①李志科等采用了丙烯酸、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元共聚的方法,制备了增韧透明的有机玻璃(参见:李志科,胡玉杰,于杰等.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3),74-77);

②Qu Xiongwei等通过本体浇注聚合方法制备了PMMA/蒙脱土(MTT)纳米复合材料(参见:Qu X W,Guan T Ha,Liu G D,She Q Y,Zhang L C.Journal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5,97:348-357);

上述两篇参考文献所述的方案,所得的改性PMMA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都相应增强,但这些方法均以不太改变PMMA的光学性质为目的,生产方法较为复杂,无法进行大规模产业化。

另外,也有人采用纳米二氧化硅粒子作为增韧剂来改性PMMA,例如:

(1)房春燕等用MMA与苯乙烯共聚到一定的时候,然后加入交联剂二乙烯苯与SiO2交联固化,通过改变单体组分的比例和交联剂二乙烯苯的百分含量,使其达到要求(参见:房春燕,曾舒,薛涛等.化工新型材料,2007,35(11),61-62);

(2)郭卫红等将纳米二氧化硅处理之后,分散于MMA单体中形成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引发聚合,制成PMMA/SiO2纳米复合材料(参见:郭卫红,唐颂超,唐颂超等.材料导报,2000,14(10),71-72);

(3)张淑梅等就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以硬脂酸为脱模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PMMA/SiO2纳米复合材料,对PMMA进行改性(参见:张淑梅,王井志.化学工程师,2004,103(4),61-62);

但这些方法制得的PMMA/SiO2纳米复合材料,要么冲击性能提高幅度不大(仅20%-30%),要么冲击强度虽有较大提升但拉伸性能也大幅下降,无法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PMMA的增韧剂,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进行增韧改性,使改性后的PMMA在聚合物中可以分散均匀,从而改善PMMA材料的抗冲击性能,使之适用于激光打标;同时,简化改性PMMA材料的制备方法,使之便于工业化生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增韧剂,所述增韧剂为以纳米二氧化硅粒子为核,以聚丙烯酸酯或聚醋酸乙烯酯为壳层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粒子,所述壳层通过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与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相连,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脱去β-甲氧基乙氧基与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氧形成硅氧键相连,聚丙烯酸酯或聚醋酸乙烯酯与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的双键相连;所述增韧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使用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进行表面烷基化改性,得到烷基化纳米二氧化硅粒子;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70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