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酰亚胺烧结薄膜换位导线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26242.7 | 申请日: | 2009-03-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5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波;马栋梁;戴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环宇电磁线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7/08 | 分类号: | H01B7/08;H01B7/02;H01B3/30;H01F27/28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 地址: | 214028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酰亚胺 烧结 薄膜 换位 导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亚胺F-46烧结薄膜换位导线,具体地说是是一种耐高温、高强度、抗电晕型的变压器电抗器用低压线圈绕组线,属于线圈绕组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变压器、电抗器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设备之一,在电力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们所发生的事故和障碍倍受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500kV及以上超高压电网的逐步形成,500kV及以上变压器、电抗器的事故和障碍频繁发生,线圈所发生的事故及障碍居第1位,因其造成的影响范围广,损失严重,为此对500kV及以上变压器、电抗器用绕组线一般的要求是:绝缘稳定,耐短路冲击,机械结构强度稳定。换位导线作为变压器、电抗器用低压线圈,其技术水平的提升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传统的换位导线单线所用绝缘层为绝缘漆膜结构,一般情况下,聚酰亚胺漆膜的附着性性能相比劣于缩醛漆膜,但是缩醛漆膜的耐温等级只有E级,在一些特殊工况下须用到H级或H级以上的换位导线来提高其绝缘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将换位导线耐温等级提高到H级,提高绝缘层与导体之间的附着力,且可加强成品整体机械强度的聚酰亚胺烧结薄膜换位导线。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聚酰亚胺烧结薄膜换位导线采用在无氧铜扁线导体外绕包聚酰亚胺复合膜层形成单根扁线,单根扁线配列成窄边相互接触的两列,两列中间加以中间衬纸,经过换位形成整束线,在整束线外缠绕芳香族聚酰胺纸绝缘层烧结形成一体薄膜换位导线。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减少了占用变压器的体积;绝缘结构稳定,具有很高的耐热型、耐辐射性,并且阻燃;能提高变压器抗短路冲击电流能力,提高变压器的运行安全性,并可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发明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包括无氧铜扁线导体1、聚酰亚胺F-46复合膜层2、中间衬纸3、芳香族聚酰胺纸绝缘层4。
本发明将所述的无氧铜扁线导体1经连续挤压设备成型后,使用抛光设备进一步抛光提高导体材料质量,无氧铜扁线导体1矫直之后,在无氧铜扁线导体1外绕包聚酰亚胺F-46复合膜层2,通过高频烧结设备加热后,聚酰亚胺F-46复合膜层2中的聚全四氟乙丙烯熔融后粘结在无氧铜扁线导体1上,经轧辊后聚酰亚胺F-46复合膜层2与无氧铜扁线导体1紧密结后在一起,经水循环冷却之后形成单根扁线,单根扁线在预设节距内将所有单线配列成窄边相互接触的两列,两列中间加以中间衬纸3,经过换位装置上下同时换位后,每根单线依次作一次“S”型换位后集束成一整体形成换位导线线芯,将整束线成型后使用绕包设备将芳香族聚酰胺纸绝缘层4缠绕烧结形成一体,外面绕包芳香族聚酰胺纸绝缘后进一步加强成品整体机械强度,经过牵引设备压实后上盘卷绕即成聚酰亚胺F46烧结薄膜换位导线。
本发明无氧铜扁线导体1材料连续挤压温度控制450℃~500℃,转速控制为5rpm~6rpm,刚性强度控制在150N/mm2以下,聚酰亚胺F-46复合膜层2绕包重叠率为66%±5%,绕包张力设置20N±20%,绕包角度取值30°~45°,控制膜包机车速为2m/min,高频烧结温度设置350℃~380℃,烧结时间控制在1min~2min,换位节距设置≤78mm,中间衬纸3尺寸选择根据换位导线规格、根数计算,芳香族聚酰胺纸绝缘层4绕包方式采用叠包结构,重叠≥3mm。无氧铜扁线导体1材料特性满足GB 5584标准要求,聚酰亚胺F-46复合膜层2满足JB/T 2726-1996标准要求,中间衬纸3满足QB/T3521标准要求,芳香族聚酰胺纸绝缘层4采用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专利产品NOMEX纸,NOMEX纸由两种形式的芳香族酰胺的聚合物制成,在性能上有一定裕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环宇电磁线有限公司,未经无锡环宇电磁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62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