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式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5498.6 | 申请日: | 2009-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9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式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换热器,已经在制冷空调、化工、动力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常规的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在相同的流动阻力和泵功率消耗情况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要高出很多,在适用的范围内有取代管壳式换热器的趋势。
现有的板式换热器一般是由一组几何结构相同的平行薄板叠加组成,两相邻平板之间用特殊设计的密封垫片隔开,形成一个个通道,冷、热流体间隔地在每个通道中流动,从而构成一个芯体1,如附图1~2所示。而在组成芯体的每个基元中,流体可以采用逆流、并流、叉流等各种换热方式,如附图3所示是采用叉流换热方式,实际应用证明,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是将若干个芯体1组合在一起,再依次通过分支干管5、主干管4将各个芯体的冷、热流体的进口6或出口分别统一连接起来,构成管网2,再由框架3固定以组成一套完整的板式换热器。文献Dendritic constructal heat exchanger with small-scale crossflows andlarger-scales counterflows(局部叉流整体逆流的枝状构形换热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02,45,P4607-4620)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由25个芯体5×5排列组成一个类似于长方体的换热器,如附图4~6所示(其中,图6为换热器的管网结构示意图),这种换热器芯体的每个基元换热系数高,提高了换热效率。
然而,上述板式换热器存在如下缺点:(1)从附图6可见看出,该换热器的管网是不对称的,即:沿着主干管方向,两侧的流体进口数目是不对称的,因此,在利用主干管向各分支干管输送流体时,各分支干管中的流体的压力和流量必定是不均匀的,从而使得各换热芯体的换热不平衡,降低了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效率;(2)从图6可以看出,主干管和各分支干管是相互垂直设置的,因此,冷、热流体在从主干管向各分支干管的输送过程中,必须要经过90度的转弯,因而流体的流动阻力较大,功耗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换热效率高、流动阻力小的板式换热器。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复数个芯体、4个管网和框架;所述4个管网两两设置于芯体的两端,并分别与芯体的冷、热流体的进口或出口配合连接;所述管网由主干管和分支干管组成,所述芯体呈等腰三角形布置;所述4个管网均呈枝状,主干管平行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分支干管沿主干管对称设置。
上文中,所述芯体呈等腰三角形布置,即芯体沿着中心线左右对称布置,整体呈等腰三角形;所述管网呈枝状,分支干管沿主干管对称设置,即主干管在对称轴的位置,分支干管沿着对称轴左右散开,呈枝状,与植物树叶的流体分配茎脉类似。所述管网与芯体的流体进口或出口的连接结构是现有技术,每个换热器的管网为4个,分别是热流体进口管网、热流体出口管网、冷流体进口管网和冷流体出口管网。所述芯体是现有技术,其基元平板可以是平直形的,也可以在平板上压制出各种波纹,或者添加翅片,以增加流体扰动,提高换热效率。此外,上述布置可以通过优化设计,可以减少换热器的耗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管网的主干管的管径大于分支干管的管径。即管网主干管相对于分支管线粗一些,这样可以减小管线上的流动阻力,减少功耗。
上述技术方案中,沿流体流动方向,管网的主干管和分支干管的管径均由粗到细变化。这也是模拟植物树叶的茎脉有粗到细的变化,以减小管线上的流动阻力,减少功耗。
与之相应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复数个芯体、4个管网和框架;所述4个管网两两设置于芯体的两端,并分别与芯体的冷、热流体的进口或出口配合连接;所述管网由主干管和分支干管组成,所述芯体呈菱形布置;所述4个管网均呈菱形,主干管平行于所述菱形的对称轴,分支干管沿主干管对称设置。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以热流体的进口管网为例,热流体先从管网的主干管进入,然后沿着主干管左右分开,进入各分支干管,再由各分支干管进入各个芯体的热流体进口,从而完成热流体的进入过程。热流体的出口管网、冷流体的进口管网及冷流体的出口管网的工作过程相同。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采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54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