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植物可更换载体的生态护岸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4416.6 | 申请日: | 2009-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7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王沛芳;侯俊;钱进;吴宝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14 | 分类号: | E02B3/14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新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 鸥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 更换 载体 生态 护岸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道生态护岸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由植物可更换载体与生态砼砌块组合而成的生态护岸系统。
背景技术
生态护岸技术是综合考虑岸坡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景观性、生态性、自然性和亲水性等要求,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植物材料的结合,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的护岸技术。生态护岸在水陆生态系统之间跨起了一道桥梁,对两者间的物流、能流、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天然屏障的功能。在治理水土污染、控制水土流失、加固堤岸、增加动植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在本发明发明之前,国内外研发了大量的生态护岸技术,其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如斜坡式变渗径面源截留净化生态护岸组合系统(专利号:200610096765.5)、景观型多级阶梯式人工湿地护坡成型方法(专利号:200410065916.1)、多孔栖息单元式生态护岸块体(申请号:200610200685.X)、生态型带孔多边形混凝土护岸板块及其在护岸中的应用方法(申请号:200610148054.8)等等。但目前这些生态护岸专利技术均存在一个共同的难题尚未解决:护岸植物的养护。植物在生态护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生态护岸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岸坡植物可以防止降水的侵蚀和风浪的淘蚀,增加岸坡的固土能力和保障岸坡的稳定安全;第二,岸坡植物可以通过吸附和吸收等方式截留净化降雨径流面源污染,防治污染物沿河道岸坡进入河道水体,而且对河道水体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第三,护岸植物可以为河道及陆域的两栖动物、水生动物等提供栖息繁殖场所,在河流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第四,护岸植物有利用形成优美的河道景观。因此,护岸植物的养护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的护岸技术在设计中均未考虑坡面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养护与更换问题,任其自生自灭,造成植物进入衰亡期时,陆生植物枯黄凋零进而严重影响岸坡面源截留净化效果和河道景观,水生植物腐烂衰败进而严重影响其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并甚至可能发生二次污染。
砌块技术是河道护岸中经常采用的比较先进的方式,因其整体美观和易于施工而在护岸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常用的砌块大多未能与植物有效结合起来,造成景观过于单一,人工痕迹较重,未能考虑对入河面源污染物的截留净化功能,对因此造成的河流污染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因而在生态护岸建设中存在较大局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植物可更换载体的生态护岸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植物可更换载体的生态护岸系统,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由植物可更换载体与生态砼砌块组合而成,植物可更换载体形状与生态砼砌块的种植槽体相匹配,植物可更换载体由骨架及缠绕骨架上的编织材料构成,骨架由底板、金属丝构成,植物可更换载体内部铺设基质,基质上种植植物。
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在于:(1)通过可更换载体的使用,可实现护岸植物的便捷更换,解决了岸坡系统在护岸植物衰亡期间,面源污染截留和水体净化的效果下降,以及河道生态景观受到影响等难点问题;(2)生态砼砌块可以在产业上进行大批量生产,形成预制件,施工时只需互相拼接在现场河道岸坡上安装即可,基本避免现场施工的诸多不便和带来的不良影响;(3)对以面源形式进入河流的污染物质具有较好的截留净化作用,使河流面源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缓解;(4)该护岸系统美化了河道岸坡,呈现出层层绿色岸坡景观。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植物可更换载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植物可更换载体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植物可更换载体骨架上缠绕编织材料后示意图。
图4——本发明生态砼砌块结构示意图。
图5——本发明生态砼砌块翻转后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阶梯型生态砼砌块组合护岸示意图。
图7——本发明实际运用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如图1、2、3所示,首先根据生态砼砌块11的种植槽体12的形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植物可更换载体1,植物可更换载体1由骨架9、编织材料2构成,而骨架9由底板10(通常采用木板)、金属丝3(通常用铁丝)构成,而编织材料2可选择椰棕或铁丝或聚乙烯,编织材料2绕骨架9编织,形成植物可更换载体1;然后在植物可更换载体1内壁覆一层土工布4,并由底部至顶部依次逐层填充碎石5、粗砂6和土壤7等基质,最后在其中种植植物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44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土木工程结构地基约束能力动态检测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浮式通岸装置